
这些天,一直陪着学生去考试。所谓陪就是和高考一样,全真模拟高考,考试那两天学生不能进教室,教室作为考场,所以学生就在校园里找一片地方作为根据地,考试前和后的时间都来这里复习,作陪的老师就站在学生堆里,看着学生复习,随时准备接受学生的质疑。这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全市大联考。这次考试过后,就彻底进入了考试季——隔一天一考。
在陪学生考试的间歇,几位任课老师在一起闲聊学生的表现。说某某学生最近进步挺大,某某学生还是那么懒,某某学生的基础太差现在已经来不及了等等。说到某学生时,一位老师说,这孩子整天也不说话,学习上稀里糊涂的,字写的像一堆枣刺,说了也不听,也不顶嘴,谁家有这娃不着急啊,将来到了社会上可咋办啊。
老师说话的声音很小,学生们都在专心备考,没人注意老师在说什么,我听到有老师这样说,心里很不以为然。据我的经验,学生在学校学得好坏与他们将来到社会上的发展没有多大必然的因果关系,学校生活只是他们全部生活的一部分,是漫长生命岁月的一个阶段。
有的学生适合学习,有的不适合;有的学生喜欢说话,有的学生喜欢思考;有的学生的长处正好是有的学生的短处。我曾经有个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啥啥都很好,老师们都很喜欢他,现在的他发展的也不错;还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呱呱叫,考上了名校,大学毕业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不能顺利工作,几年间换了好多的工作,现在只能待在家里不出门,曾经扬眉吐气的家长那才叫一个愁呢。

我高中是在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读的,全县最好的学生都在这里上。当时我们学校流行的一句话是三流学生当老师,意思是好学生都考上名校,将来到大城市、到更好的行业去发展了,只剩下最差的学生去考师范当老师,结合我自己的切身体会,这话没毛病。
我们当年班里五十多位同学,最终没有读大学的只有几个人,三十多年过去,这些人混得如何,跟当年上不上大学以及读什么样的大学,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有人还说过这样的例子,当年他们班里最不起眼最没有存在感的学生现在成了混得最好的那个人。
当然,用“混得好”来形容一个人的生活,显然不够全面,也欠严肃,但至少说明了一点,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就像我们班里那个同学,只是现在还没有到他发生裂变的那个环境而已,我的那些可爱的同事们有些古人之风了。
照目前的发展态势,班里的学生将来大概率会比他们现在的老师过得要好。想想我们自身的发展,老师这个行当,在各行各业中的位置就知道了。学生读书读到这个份上——重点高中,其出路还会比中学老师更差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