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那些即将消失的技艺

作者: 陕北大漠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5-17 03:53 被阅读0次

社会的发展不断催生着新职业,也吞噬了很多旧行当。许多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职业逐渐走向落寞。年轻人不会再考虑做一个传统的匠人人,老师傅也只能偶尔展示一下自己的手艺。对他们来说,这已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对自己大半辈子的起起伏伏见证和对这门手艺的留恋……

      ——题记

一    擀毡

擀毡,这个职业的称谓和手艺现如今在农村早已消失。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毡匠是村里的能人,也是很吃香的人……

那时候的冬天,印象里隔三差五地下雪,即便天晴了,村子里四周的山梁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那时我过冬最怕的是手脚和耳朵被冻伤,好羡慕村里毡匠的羊皮袄子、狗皮帽子、毛袜子和毡鞋。

冬天到来时,母亲也用毛线给我织袜子、手套。首先要洗羊毛,她从脑畔上掏一些干净的黄土疙瘩捣碎,然后将羊毛放进去倒上水和成毛泥,再用红柳棍子挑在石板床上晒干,最后捶去黄土后就能得到雪白干净的羊毛。手工将毛撕成絮状,筷子插在碎洋芋上做成捻线转子将羊毛捻成细细的毛线,然后再织成袜子、手套。毛袜子穿在脚上热乎乎的。

村里有个王毡匠冬天常常穿一双毛毡鞋,也叫毡窝窝鞋。它是用羊毛擀成毡片,钉上胶皮底暖和耐磨实用。这样的毛毡鞋,村里只有他会做,他还给自己擀过一件毡大衣。他擀出的毡,垐实均匀,深受村民的青睐。那时谁家娶媳妇,炕上铺的新毡几乎都是他擀出来的。

每当听到“噔嘎、噔嘎”的弹毛的声音,就知道是这家人准备娶媳妇了需要擀毡。弹毛的工具叫弓。它是用长约三四米的木材所做,上面绷有一根皮制的弦。弹毛是使力的那只手臂套上一个皮箍,上面有几个小的铁环接着一个木棒。弹毛时,需一手握弓掌握弹毛的位置,一手握住木棒在弦子上来回均匀地拉动。此时,羊毛似雪花飞溅,慢慢地变成一团团絮状的羊毛,然后将这些絮毛铺在竹帘子上面,洒水卷起。

两人坐在凳子上,上下使劲地用脚蹬踏转动,其技术在于两人必须在使劲、转数,丢绳等配合默契,轮番洒水,喷油,洒豆面,蹬擀。并用一根粗粗地木棒敲打,使得毡薄厚均匀,四角平行。干活的时候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

小时候我还听说过有个毡匠去延安给人家擀毡,由于技术不好,擀的毡中间有个洞,害怕主人找麻烦除了不给工钱外还要索赔羊毛,所以半夜趁黑偷跑回家的事……

二    老手艺之钉掌

我在子洲街上居然看到有人在给骡子钉掌。现如今,骡马作为运输工具已经逐渐失去了它们的作用。不过在过去的农耕社会里,骡马既是代步、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又是行军打仗的必需品。春种秋收,车载背驮,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骡马的大量使用,催生了一项传统的专门行当——钉掌,匠人制作出各种专用工具,专门为它服务。

钉掌是一项技术活也是力气活,想要降住强壮的牲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会设着一个大长架子。在架子的横梁上拴着麻绳。在钉掌前,四五号人先把它架在架子上,有的还需耳朵上夹一个夹子。师傅手拿锋利的竖形刀,把蹄压在木凳上,用力把蹄削平,然后根据蹄掌的大小,挑选合适的蹄铁安在掌上,接着用短把钉锤钉上铁钉。装上蹄铁的骡马,奔跑时会发出嗒嗒的声音,清脆悦耳。

骡马的蹄子本身长着有一层角质,这层角质足有两三公分厚,本身可以充分起到保护作用。为何还要钉掌呢?蹄子从外表看无比坚硬,可是里面还包裹着神经韧带血管,有血有肉就有痛感。因为长久的负重和磨蚀,也会使蹄子出现磨损变形,严重时甚至会溃烂以至于丧失劳动能力。所以,就需要为它们穿上一双特制的鞋来保护。

社会的发展不断催生着新职业,也吞噬了很多旧行当。机械化的普及导致骡马驴数量锐减,使得钉掌匠这一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职业逐渐走向落寞。年轻人不会再考虑做一个钉掌的人,老匠人也只能偶尔展示一下自己的手艺。对他们来说,这已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对自己大半辈子的起起伏伏见证和对这门手艺的留恋……

三    打铁

铁匠打铁也是一项古老的实用技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那时候的铁匠是村里的大红人,所以民间有“一做官,二打铁,三弹羊毛,四擀毡”的说法,由此可见铁匠在农人眼里的地位。还有“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这也说明打铁的营生也是个苦活累活儿。

一般“铁匠炉”的正中设置一个大火炉,旁边架一风匣,手拉风呼呼吸进炉子,火苗欢快地舔着炉膛。铁匠用火钳夹着裁割好的铁料埋入那炭火堆里烧得通红,然后一手夹出火红的铁块放置铁砧子上另一手举起小锤敲打,站在对面的下手在他的锤子指挥下,大锤紧跟上小锤打到哪里跟到哪里,既要听捶打的声音节奏又要看指示的位置,必须有序地抡着大锤捶锻。村里有个铁匠,婆姨是其下手,一旦大锤打错,他动辄不是打就是骂老婆,他老婆常常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抡捶。打铁时,火星会经常蹦到他们手上,如果不小心铁锤扔到地上,正打的这个铁器也废了,都说要趁热打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铁匠干完活后,他的帽子和衣服上会被火星烧出大大小小的窟窿,有时候还会烫伤脸颊和眼睛。所以必须做到趁热打铁,直到铁料由红变暗的时候,再重新放回炉里烧红,如此反复,最终锻制成各种农具。小时候的我们常常站在铁匠炉旁边看打铁,顺便拣铁片玩耍,铁匠常用“铁匠炉前少站,书房绣房少串”的话来劝离,意思是让我们小心让飞溅的铁花烫着。铁匠常说他们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许多的禁忌,比如忌讳别人动他们的风箱,忌讳“打空锤”,不允许别人坐在自己的砧子上,这些都认为是不吉利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好的身体和气力是不能打好铁的,那一枚沉重的大锤高低轮番起落,需要的是好的气力和耐力。一个好铁匠,就是在叮叮当当的响声中,不断地累积劳动经验。当铁器做好后开刃,一定要再次烧红淬火的,淬火常用清水盐水和油这三种,用的最多的是凉水。锻好的铁件快速放入冷水里冷却,随着“哧啦”一声,热气腾起,即可将之再取出来重复。经验丰富的铁匠会在普通水里淬水之后,加温再次放盐水里淬火,这样能有效增加它的光泽,最后再用磨石打磨锋利。除此以外还有加钢抹生等工艺,为的是让刀具刃口更锋利耐用。打铁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并不易学。其难度就在于把握打造火候与淬火的时间。一个铁匠如果没有一手过硬的淬火功夫,是难以在村里立足并维持生计的。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璀璨的工艺。流传下来越来越少,大多被机械流水线替代。每次想到艺人的灵巧的手几乎是万能的,它的创造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被机器所复制,想想以后手工技艺品一定会越来越稀有珍贵。过去的一件件由手工精心锻打制作的铁具,也许有一天会化身为完美的艺术品,诠释着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演绎着一代代人关于劳动的精彩绝伦的故事。

相关文章

  • 即将消失的技艺—纯手工红薯粉

    【即将消失的技艺—纯手工红薯粉】 在槐树关北沟村,芳芳家祖祖辈辈人都在做红薯粉 10年前还在坚持手工制作粉条的已经...

  • 即将消逝的技艺

    我的老家是传统的农业强镇,一块土地可以种上好几造的农作物呢。是啊,可能北方同胞一年就种一两造,而我们这儿是阳光雨水...

  • 纺车织布

    阿婆的技艺即将失传

  • 我的土家族:那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

    乡村是原始的,也是最让人依恋的,那是父辈的根,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很久以前,农村就开始了打土墙盖房子,并一直沿袭...

  • 青河 ‖ 那些即将消失的老屋(2015)

    青山绿水的保康山中,祖祖辈辈遗留下来了很多的各式老屋,这些老屋,多以土墙灰瓦干打垒土木结构为主,建筑风格属...

  • iOS 键盘显示或消失的监听,获取键盘高度

    键盘即将显示的通知 键盘即将消失的通知 键盘即将显示 键盘即将消失

  • 即将消失的……

    今天下午我的老父亲开着她的电动三轮车,带着母亲和我,去看望了住在乡下的二舅和二舅妈。 母亲兄弟姐妹七个,四个哥哥,...

  • 农村即将消失的一代人记忆

    农村即将消失的一代人记忆 农村即将消失属于我们那代人的记忆 是曾经农村用过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农具用品 却被现代科技慢...

  • 那些忘却的技艺

    没错就是技艺而不是记忆。从记忆中,过去的时光,无论是进入冬季,还是过年的气氛都很浓。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的记...

  • 有什么忘记

    老人们总爱讲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讲自己多么的牛逼,也知道各种各样在他那个时代存在而现在消失了的技艺!那些 是那么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农村里那些即将消失的技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ti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