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二世时期的大秦帝国在面临狼烟四起之时唯一可以凭借的最后两支劲旅不外乎王离和章邯的军队。不过在巨鹿城下,王离的军队被项羽歼灭,章邯的军队祭出了白旗,秦帝国最后的支撑柱彻底坍塌,秦王朝的灭亡再也无法挽回。说起巨鹿之战,我们往往称道项羽的英勇。项羽在这一战中光芒万丈,让各路诸侯在战后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不过凡是光芒能照到的地方总会有阴影,失败者真的就是不够英勇或者能力不济吗?历史的真相往往就在细节之中,在小人物的身上。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英勇歼灭王离这点不容置疑,不过王离大军也并不是大秦帝国最后一支劲旅,此时的章邯还手握近三十万大军完好无缺地驻扎在棘原,难道真的因为过后被楚军连败两阵,被秦二世遣使责骂,被赵高拒而不见就举旗投降了吗?我们似乎忘记了章邯的赫赫军功:戏水退周文、南阳擒宋留、陈郡杀陈胜、临济斩田儋、定陶灭项梁。如果不是在巨鹿遭遇项羽,章邯或许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把帝国烽烟扑灭,把秦帝国从悬崖边上拉回来。
章邯不是软柿子,项羽很清楚。项羽此人更是刚猛异常,对于项羽来说,如果能用打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决计不会用谈的方式解决,除非遇到打不动的困境。项羽一生中只有两次肯坐下来与对手谈判,一次是在巨鹿大战后与驻扎在棘原的章邯谈判,另外一次是与刘邦在鸿沟进行谈判。鸿沟谈判是项羽明显打不动了,《史记·项羽本纪》写到:“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而棘原谈判又何尝不是项羽已经打不动了!巨鹿城下血战蒙恬当年留下来的精锐秦军,之后又两战章邯而不能全胜,《史记·项羽本纪》又写到:“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兵疲粮乏,此时的楚军已呈强弩之末,如果相持下去胜负只会重新易手,项羽不得不谈。
作为对手的章邯不可能完全没有分析和揣度项羽的困境,但为什么他选择了投降?因为他的助手长史司马欣告诉他秦帝国已经抛弃了他们,让章邯顿时觉得自己成为了孤儿,在进退失据的情况下章邯被迫选择了投降。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巨鹿之战后章邯只是和项羽相持及做主动的战术退却,并未遭遇败仗。《史记·项羽本纪》写到:“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相同的记载。但是司马欣从咸阳带来坏消息后,章邯开始出现败仗,《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可见司马欣从咸阳带回来的信息才是对章邯最致命的一击,让章邯彻底乱了方寸和失去了希望。相信大家读到这里已经清楚了,司马欣就是本文的主角,一直潜伏在秦王朝的伪装者。
二
章邯在王离兵败后采取了相持和战术退却的方式与项羽抗衡。其实单从战术来讲,章邯是正确的。一则因为楚军新胜秦军新败,必须避其锋芒,采用退避三舍的战术;二则章邯应该知悉楚军粮草不济,所以准备打持久战。但是王离被歼的事情让秦国高层产生了严重的恐慌,章邯的相持与战术退却在秦国高层看来就是消极怠战,所以秦二世派使者来批评章邯。章邯对高层的态度也很重视,专门派助手司马欣赶赴咸阳解释情况及请示命令,但是司马欣带回来的信息却成了压垮章邯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司马欣带回来的信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为:“夏,章邯等战数卻,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赵高弗见,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见邯曰:‘赵高用事於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为:“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於死。原将军孰计之。’”司马欣告诉章邯说赵高不见他,派人抓他,不论章邯最后功过与否都难逃一死。如果真是这样,已经在秦国无活路的章邯确实只能选择投降,但万一司马欣说的是假话呢?因为司马欣在咸阳做的任何事情都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他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得知真实情况。他给章邯带回来的信息完全可以自编自导,自说自话。那司马欣说假话了吗?我认为说了,以下是我的分析。
我们先论证一下赵高是否真的会对司马欣闭门不见而且进行追捕。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能斗垮李斯、蒙恬、蒙毅、冯去疾、冯劫,把皇帝玩弄于手掌的赵高所具备的政治智商绝对不低。即使他有以后要除去章邯之心,难道会在帝国生死存亡之关头用这种妇人撒气的方式来对待章邯的使者吗?向章邯表达有功亦诛,无功亦诛的态度吗?除非赵高的脑袋被门夹了。其次,司马欣在宫门外滞留三日赵高不抓,非要等到司马欣回程时突然想起要抓,这是赵高的风格吗?赵高在谋反前都要精心搞一个“指鹿为马”来试探朝臣的态度,如此谨慎细心之人对司马欣的抓捕会如此即兴发挥吗?但司马欣描述得绘声绘色,充分展现了自己不走寻常路的高超智商。通过以上推论,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司马欣所描述的在咸阳发生的事情存在一些不合情理之处。
不合情理尚不能指证司马欣就是潜伏者,我们还得寻找他的作案动机。司马欣有作案动机吗?太有了,因为他早就和项家有斩不断理不清的关系了。《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曾因犯罪在栎阳被捕入狱,过后项梁请蕲县的狱掾曹咎写了一封讲情的书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司马欣就把项梁放了。虽然史书短短一句话,但这里的信息量很大,我逐层剖析。首先,项梁和蕲县的狱掾曹咎交好,曹咎应该是第一个变节投靠项氏家族的人。其次,曹咎和司马欣应该交情十分深,从最后曹咎、司马欣一起在汜水岸边自刎,我推测二人以前有过肝胆相照,岂曰无衣的袍泽之情。再次,司马欣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变的节,决定和项梁、曹咎一起谋事。最后,秦法森严举世皆知,作为秦王朝官员的曹咎什么时候变的节,敢于私通楚国旧贵族?司马欣为何又敢凭曹咎的一份书信就以身试法?项梁又是何时把关系伸进秦王朝的官僚体系中去的。在这里我先按下不表,请关注我下一篇文章,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这些事情肯定不是凭项梁一人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曹咎和司马欣确实已经和项氏家族有染了,司马欣有着充分的作案理由。
三
结合史料及以上推理论证,当年的真实情景应该是这样: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派司马欣到咸阳解释战术及请示朝廷下一步的整体计划。司马欣应该根本没有去咸阳或者去了咸阳却没有去见赵高,总之是在外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就回军营向章邯发布假消息了。因为他知道项羽现在拖不起,如果按照章邯现在退避三舍的持久战打法,项羽的巨鹿之战算是白打了。他必须让秦王朝内部分裂,让章邯彻底对秦二世和赵高绝望。司马欣的假消息确实让章邯心智失常,方寸大乱。就在这时,项羽方的陈馀写了劝降信,信中也提到了司马欣说过的一句话:“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可谓是神同步。章邯见信后犹豫不决,这个时候项羽准备采取拉打结合,以打促谈。正好此时的章邯魂不守舍,心乱如麻,无心作战,因此交手连败两场。就在章邯最举棋不定之时,司马欣和章邯的另外一名助手董翳开始游说章邯,对章邯推了最后一把,促成了章邯决定向楚军投降。史载:“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不论董翳是否为了自保还是已经加入了司马欣阵营,总之他俩促成了章邯投降的最后决心。
司马欣,老秦人,却为楚军潜伏者。一则假消息,三寸不烂舌,兵不血刃帮项羽拿下了秦帝国的最后一支劲旅。只可怜二十余万老秦健儿,一夜之间被坑杀于新安城南。而说带他们回家的章邯当了雍王,司马欣当了塞王,董翳当了翟王。累累白骨,唯有无衣歌还在新安城和老秦大地隐隐回荡: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