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职场老司机上班这点事儿2016年终总结
让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努力,都留下成长的印记 ——人人都需要有“作品

让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努力,都留下成长的印记 ——人人都需要有“作品

作者: 阿来顾问 | 来源:发表于2017-02-04 19:12 被阅读251次
    大叔摄于广州·胡桃里酒吧

    1.

    春节前的年二十九,同事都放假了,我还在反馈学员的新年行动计划。

    前后反馈了十几个学员,我发现大多数人做行动计划都有一个通病:

    目标模糊、行动空虚、产出缺乏。

    举个例子,

    一个同学的目标是:未来一年找到一份外资快消公司市场相关职位的工作。在知识储备的计划里是:

    “多读市场相关的书籍。”

    ·目标模糊:读多少本?具体什么书籍?

    ·行动空虚:如何读,什么频率?在什么时候读?

    ·产出缺乏:读完后的产出是什么?

    制定行动计划,最重要的是要明确量化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这是基础

    还好,在结果和行动上,虽然问题很严重,但不至于完全缺乏。在产出上,问题则更为突出,很多人几乎都是毫无产出和作品意识:

    — 拿什么证明你读了很多市场营销的书?

    — 拿什么证明你具备市场营销的技能和能力素质?

    — 拿什么证明你真的熟练掌握PPT、Excel?

    我们很难给自己和他人一个交代,是否真的扎扎实实掌握和提升了。如果去面试,缺乏作品,一切都会更加显得虚无缥缈,像黄婆卖瓜一样空洞无力。

    2.

    春节刚过,相信很多人年初也都会给自己做很多的年度计划,关于读书、关于旅行、关于培训、关于减肥等等。但慢慢的,很多却都不了了之。回忆一下你的2016年计划是不是这样呢?

    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清晰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尤其是前者——缺乏结果导向,没有清晰的目标和产出要求。

    我们常见的行动计划有三种类型:

    1)口号型计划。

    空喊口号,没有具体目标和路径。比如说,新年一定要多读书。结果却虎头蛇尾,三分钟热度,读了几本就没再坚持了,因为他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所以缺乏达成的方向和动力。

    2)清晰型计划。

    制定明确目标和行动方案。比如2017年,我要读24本书,都是些什么书,多久一本。明确一个合理的目标,达成的概率远远比口号型高。

    但读完这本书有怎么样呢?是否达到了最初的效果呢?我们书本的内容消化又有多少呢?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这个时候需要上升到另一个高度,需要第三种类型:

    3)作品型计划。

    以输出作品的要求制定行动计划,对行动计划的结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作品去检验,去内化和提升,去证明你自己。

    三种方法和要求制定出来的行动计划,完全不一样。

    · 口号型:2017年我要多读书

    · 清晰型:2017年我要读24本书,每两周一本(附书单)。

    · 作品型:2017年我要读24本书,每两周一本(附书单),并在每读完书的一周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读书笔记。

    带着输出作品的要求,让我们制定出更加慎重而有力的行动计划。

    3.

    提到作品你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也许会说,那是画家、作家、导演、雕塑家等艺术家们的玩意,和我们普罗大众何干?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有作品意识。

    作品意识是我们有意识的从结果出发,运用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加工而成的高质量产出,是我们努力成果的最好见证。

    其实,最好的学习和成长模式是IPO模式,不仅需要不断的输入,同时需要不断的应用和产出。

    IPO学习模式

    作品就是有效输入的最好应用和产出,通过作品可以很好的强化我们吸收的信息和知识。

    尤其是在当前在个体崛起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作品,证明自己,给自己增值。

    4.

    作品不是简单的输出。

    1)作品意识是以终为始的结果导向思维。

    做任何事,我们要以终为始的思考,我们做这事情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如果不明确,非常容易自嗨——过程很嗨,最终没啥产出。或者有产出,也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

    作品意识更加结果导向,直指结果,促进我们在内化的基础上进行产出。

    — 学习了PS,设计海报作品;

    — 学习了PPT,制作PPT作品;

    — 学习了摄影,制作摄影集;

    — 想提升行业分享能力,撰写行业分析报告。

    2)作品意识是对自己输出的更高要求,是一种匠人精神。

    做一件事,不单注重过程,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

    高质量产出才能称之为作品。作品是拿出去给别人欣赏和学习的,需要有匠人精神,所以需要有更高的要求。

    这是一种态度,是自我追求的更高标准。匠人精神的驱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提升。学习究竟学得怎么样,需要运用所学,用实践去检验和提升,并且用严格标准要求自己,输出值得别人学习和称赞的精品。

    — 制作PPT,不是胡乱的拼凑,做成别人学习的模板;

    — 摄影,不是简单的连拍,而是精心的选角和构图;

    — 读完书,闭眼思考,消化吸收,写篇精炼的读书笔记。

    3)作品意识是对自己有意识的沉淀,是对自己的最好证明。

    学习是为了提升和增值,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只输入,不输出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需要增值思维。职业生涯是长远的,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所以不仅要考虑当下赚了多少钱,更需要思考的是未来如何越来越值钱。

    作品,它代表是的是你的能力和功力,让我们的能力更加显性化,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手。

    作品通过不断积累沉淀,可以不断给我们增值。因为作品不仅是对我们过往能力的有效证明,同时也是对我们未来能力的有效预判。有拿得出手的相关作品,无论是求职面试,还是晋升发展,都更有说服力。

    所以,作品意识是一种增值思维,让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努力,都留下成长的印记。作品的不断累积,是自己能力不断的沉淀和增值 。

    试想,一个大一就开始有意思积累自己的相关作品,求职时候还难吗?

    5.

    那么,我们如何去思考自己需要准备什么作品呢?

    可以输出作品的领域非常多,尤其是在一些硬的技能上。

    · 设计类作品:平面设计、3D设计、动漫设计等

    · 艺术类作品: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等

    · 开发类作品:APP软件、网页等

    · 文字类作品:文章、策划文案、调研报告、分析报告等

    这些硬的技能,需要硬的作品去展现自己。可以分析一下,自己所在的领域,是否需要这些技能。如何需要,这些作品就是你求职面试和职业发展的杀手锏。

    在这些作品当中,并非所有都是直接需要的,有些是间接需要的。

    1)直接作品:

    技能类为主,工作中直接需要掌握相关的强技能,尤其需要直接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技术水平。

    比如,

    — 做设计的需要设计作品;

    — 做市场营销的需要营销策划方案作品;

    — 软件开发的需要开发作品。

    2)间接作品:

    不一定需要强技能,更多是突出软性的能力素质。虽然不是直接需要,但同样可以很好的证明自己的相关能力水平。

    — 做咨询顾问,需要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面试的时候可以准备案例分析报告或行业分析报告,突出你的逻辑思维;

    — 做产品经理,需要敏锐的用户和产品洞察,面试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份某个产品用户体验报告,直接展现你对产品和用户的理解。

    6.

    当前互联网平台越来越,为我们的作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承载和扩散的平台,为我们个人品牌的塑造,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渠道和机会。

    比如:

    · 泛知识分享平台:知乎、分答;

    · 泛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简书、微博、今日头条等;

    · 专业类媒体平台:东方财富博客(财经类)、中金博客(财经类)、三茅人力资源网(HR类)、TechWeb博客(IT科技类)、钛媒体(TMT类)等

    我们的作品,要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拿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把我们的PPT作品、分析报告、海报等打印出来。

    要么就是在平台上,可以系统的承载和沉淀,以上就是非常好的平台。我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输出我们的作品,慢慢沉淀,形成口碑和品牌。也可以更加直观、系统,甚至量化的展现给其他人。

    不管是求职面试,还是晋升发展,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容易瞎BB。

    作品,是代表我们的能力和水平,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当你在藏着掖着学习和做事的时候,不妨有意识地形成和输出更加显性和高质量的作品。

    作品意识,是对自己更高的要求,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回馈,也将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

    作品会说话,让自己每个成长的里程碑,都有作品的见证。


    这是大叔的第61篇原创文章,这里的每一篇也都是我的作品,记录着我对职场和成长的理解和思考。拍脑袋想想很简单,写下来却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作品意识的价值,让你思考得更深、更全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努力,都留下成长的印记 ——人人都需要有“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hs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