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心理访谈《啃老十年的背后》深度解读(三)

作者: ff3b5c637158 | 来源:发表于2018-11-06 19:23 被阅读84次

    原创: 姚一敏内家心理学2017-10-21

    内家心理学  |立足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学

    友情提醒:为了更好的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各位最好提前把视频《啃老十年的背后》先看一遍,这样才有利于和老师的课堂同步!

    央视心理访谈《啃老十年的背后》深度解读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节目组用布条一层层的缠裹的成金,来代表她过往被压抑的感觉)

    老师:这一招心理咨询很常用,很多心灵导师很常用。

    (节目组用布条缠裹成金时,妈妈(右一)的表情)

    老师:她老妈完全不知道你们在搞什么,一个农村70多岁的老太太…….

    这整场这样做,指向就错了啊,知道吗?治疗师指向是想让父母看见,这指向是错的!今天的主角是这个人啊(成金),指向是要指向她的内心啊。

    (成金边被绑布条,边控诉:“我很痛苦,非常痛苦,我从高中的时候,感觉我在棺材里头……”)

     老师:所以控诉的更剧烈了。你们终于理解我了!太好了!所以,我就是好可怜啊,我就是受害者啊。

    老师:如果今天的主角,求助者是她妈妈,那我的目的是想她妈妈融化,让她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改变态度,因为妈妈来求助,妈妈想改变自己,妈妈想成长,那我们可以请一个人来扮演成金,然后这样子裹,不停地裹,让她妈妈触动,然后告诉妈妈你要松绑,指向是妈妈的话,我们可以这么做,但是这么做完之后,也还是不够。

    很多外面的教育平台,就是不停的告诉家长,你给孩子多大的束缚、多大的束缚啊,之后,这些家长都不敢管孩子了,不敢管孩子之后,这些孩子就更放纵、更纵容。你只是破开了父母的一些观念,但你没有给父母立起来该有的东西,就我一直讲的,我们既要允许,又要有规则,破的同时都要立啊,你有没有告诉父母,怎么样让孩子既不伤害,又能转换呢?能不能手把手教会她?而这个手把手教会她的东西,是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不想做的,因为太难了。

     光学会什么?你不要管孩子,“千万不要管孩子”,奶奶的,孩子不管能成才吗?我以前也是把“千万不要管孩子”几个字当成经典,某大师还在书里写,“千万不要管孩子,千万不要管孩子,千万不要管孩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命啦!这是。

    小辉就是这样啊,去那个教育平台之前,她的孩子还能去上学,因为不上学会被揍啊,但是,上完课之后,小辉什么都不敢管了,什么都允许孩子,孩子就呆在家里,想干嘛就干嘛,无法无天。

    (主持人问姐姐的感受)

     (成金姐姐:“第一块布的时候,我觉得特别难受,再往上绑时,这种感觉消失了,再之后,又很难受。”)

    (咨询师:“你能体会到妹妹心理那个挣扎的、焦虑的、抗争的情绪吗?”)

    姐姐:“能感觉到”)

    (咨询师:“到这个时候,你觉得妹妹和家里的对抗,和主持人,和观察团的对抗,你能理解,是为什么吗?”)

    (姐姐:“我觉得还是她们之间的沟通有问题,思想方式,理解问题不一样。”)

    (主持人问妈妈的感觉)

     (妈妈:“.......我说的出发点是好滴”)

     (主持人:“你说的出发点是好的,她有那么大的情绪,和出发点已经没关系了……”)

    老师:还在教导她母亲,以权威的身份,固化成金是个受害者,所以,这个更害死人了。

    (妈妈和成金现场的吵架)

    老师:前面的这些是不是都白做了?

    本来就不能这么做,越搅和越乱,指向的焦点都不明确。所以,这个时候,不要再去指责父母了,你再去指责父母,并且在孩子面前指责父母,你让父母以后怎么做?在孩子面前指责父母,这本来就是很大的过失啊,不能这么做啊。她认错了又如何?你这是逼着父母去死啊!。

    所以,如果个案是带着孩子过来的,在他们孩子面前,我从来都很尊重他们的父母,我也绝对不会允许孩子们有机会利用我的话语去贬低他们的父母!因为一旦孩子看不起父母了,那父母还怎么管教孩子?而且孩子从此更失去了根本!(父母是孩子的根)

    如果我们做,如果这两方都是年轻的哈,类似于泽清一家,要分别做,分别同理,等他们分别都清理得差不多了,愤怒都出来差不多了,等他们心分别都软化了,愿意和解的时候,再把他们召集在一起,然后再当着面做最后的和解。而不能两个人都针尖对麦芒的时候,两个人直接放在一起。那只会添乱,肯定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啊!这是咨询师的致命错误。

    (旁白:“为了让成金将内心压抑许久的愤怒释放出来........”)

    老师:现在焦点又放到成金身上了,他们真的只有套路,心理治疗变成只有套路。现在又把焦点放到成金身上,想让成金去克服。不能这样做。如果想做成金,就把她父母请开,请工作人员来扮演母亲。因为一旦工作人员扮演的话,她的焦点就会指向自己,让自己成长,但是,一旦父母在场,她的焦点就会指向父母,她就会一直打量着妈妈,看妈妈怎么做,妈妈一不如自己的意,她的愤怒就又跳出来了。所以,不能这么做,这么做法都是失败的。

    (节目组用走梯子的方式,模拟成金的生命成长)

    老师:你看,这又是把疗愈儿戏化了。

    这些游戏,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就是这个个案相对来说比较麻木的情况下,她自己的情绪不容易被引发出来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设计一些游戏。就类似于沙盘游戏一样,沙盘游戏,某种层面,是因为小孩没办法正确的表述,是因为他没办法把他内在的创伤、内在的感受,很正确的表达出来,才用一个沙盘,让他去投射。其实这些游戏,如果我用的话,一般是在这些情况下才用。

    也就是说他本人已经没办法内省了,没办法表达他的情绪,才需要这样的游戏。(成金显然不需要)

    (走梯子的镜头)

    老师:她很清楚妈妈在背后看她,所以,她还是会为妈妈而表演,只有周围都替换成工作人员,她没办法有期待,她才能专注在自己内心。

    (成金边走梯子,边说“很沉啦,很沉啦....都给给我吧”)

    老师:“都给我吧,我就是这么受害的,都给我吧,我父母就是这么对我的,都给我吧,他们以前对我比这更狠.....”,我把他话稍微扩展一下,不都变成控诉了?!不就是这个意思嘛!

    (咨询师:“我觉得对于小范来讲,她最渴望的,就是家里的支持”)

    老师:有时,我也挺不忍心骂这些专家的,他们真的也挺善良的。

    (专家自说自话的一段)

    老师:他讲话的声音里,是没有感觉的,讲话的声音里,是在演这一场戏。

    楚莉:我觉得这咨询师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老师:楚莉,你有没有发现?你自己的疗愈、你自己的转换,你自己对父亲很大的一个转换,父亲有做什么吗?父亲有改变吗?老师在陪伴你的这两年的过程当中,我有给你任何的暗示,说你父亲会改变吗?

    楚莉:没有,你只是明确的跟我讲过,不要期待父母有任何改变。

    老师:对了,我的做法是恰恰相反,我直接告诉你,父母就不会改变的,你就认命吧,你就是有这样的父母,但是,你可以改变!你会拥有能力,就算父母是魔鬼,你最终也会应对!我们要的是这个!当然,有意思的是你最后发现,你改变完之后,你爸还真改变了。

    楚莉:是的。

    老师:事情是这样啊,这才是正确的方向啊,指向一定是指向自己的,一定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自己把过往的所有的生命体验、自己把过往的生命创伤都去转换,是自己去转换,差在这里。

    老师:这个妈妈不知所谓,她在想:你这个心理师到底在干嘛,呵呵。

    (成金边走台阶,咨询师边和成金、妈妈的对话)

    咨询师:“你相不相信你的女儿能够成功?”

    妈妈:“我相信”

    咨询师:“给她时间可以吗?”

    妈妈:“可以”

    咨询师:“你爱不爱你的女儿?大声说”

    妈妈:“爱!”

    咨询师:(对着成金)“你能感受到吗?妈妈爱你”

    成金:“爱的,身体上是爱的”

    咨询师:“好,好……”

     老师:这都是用头脑在对话,有没有发现?都是头脑在对话,一点用都没有

    这个姐姐反而有可能被疗愈,因为这个姐姐心是柔软的,这个姐姐是没有准备的,这个姐姐是开放的,所以,反而这个姐姐有可能被疗愈。

    (成金站在梯子顶上,妈妈、姐姐和咨询师一起在下面仰望着成金,妈妈一脸的迷茫)

    老师:这个镜头,这个镜头要截起来。

    很多心理技术,最喜欢用这种游戏的方式,模拟你生命中的成长,他把心灵成长浓缩为游戏来玩。但你没有了具体的面对,没有了具体指向的话,这些游戏,效果都极其有限的。

    所以,你看咱们的技术,每次指向性都非常明确,包括对事件的指向,对作用力的指向,对里面内容的指向,咱们都非常明确,直接了当,咱们都不用东西(游戏)来替换

    (“……这个高点,不仅是突破了自己,更突破了家庭对自己的束缚…….还……证明,超越自己的成就感”)

    老师:妈妈不知道你们在干嘛,是吧?

    (见上图妈妈迷茫的眼神)

    对啊,她确实在期待妈妈的反应。

    我们的点评应该是:求求你,放过你妈吧!

    (姐姐哭着说话)

    老师:这个姐姐被疗愈了。

    (咨询师:“你相不相信你妹妹未来在人生的路上……?”)

    老师:这种相信都是屁话!此情此景之下,谁会说不相信呢?并且这个相信有什么用呢?相信就能达到人生的高点吗?

    (妈妈被咨询师推着去拥抱) (成金随时在捕捉妈妈的反应)

    (解说员:成金一直用眼睛捕捉着妈妈的变化,这让我们瞬间……)

    老师:其实,她们心里是不相信的。

    Shelina:老师,我没明白哈,她为什么后面反而能理解她妈妈了呢?

    老师:让她把愤怒先稍微释放一下。怎么不能理解?又不是小孩子,难道就真的完全不理解吗?

    Shelina:她都理解了,那为什么还是那样子呢?

    老师:是这个场合让她缓和了,让她那个愤怒稍微释放。其实这个场景下,成金是被同理的那个,那就是她想要的啊!所有人都帮她见证了一次父母是怎样伤害她的,她是胜利者,她的心当然可以暂时变柔软,她就理解到父母。被同理到,咨询师再加以诱导暗示,她当然就会同理到父母了啊。

    楚莉:但这个理解,是暂时的,或者是头脑的,当回到家以后,没隔多久,一定会原型暴露。

    老师:毫无疑问。以前在原机构,我们也天天做这种理解、对话啊,沟通或咨询完,都要化解,每一场化解,都能说得眼泪鼻涕都下来了,但那又如何?回到家该怎样还怎样。因为偏差错乱的东西还在,因为没有为自己的生命负起真正的责任。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有那么容易吗?就一场两场咨询,哪有可能?

     不过,我现在也终于明白了,因为他们就把这一场两场的咨询,当作一切,所以,这些咨询师为什么收费那么贵,他们把这个功能夸大了。


    (成金看起来在工作的画面)

    老师:这些镜头都是错觉,这些镜头让我们感觉成金出来工作了,因为镜头是在外面的嘛,但就这个鬼脾气,鬼德性!难啊!

    (屏幕上弹出的话:“…….但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她却忽略了自己的成长。”)

    老师:这才是对的啊。

    楚莉:这句话是不是编辑这个视频的人看不下去了,自己加的吧?

    老师:但这个访谈,指向性,指向她父母,就是根本性的错误!

    绣丽:这里面,我看到她父母对她有期待,然后他们会有个互相索取的状态,我觉得我身上也有这么一部分。

    老师:不否认,你父母也是把他们的矛盾转嫁、他们的矛盾没有去面对,她们的问题没有去面对,所以,会把期待转到你身上去。所以,父母不为自己好好活着,试图寄托让儿女为自己活出未来,这就很可怕。

    绣丽:而且我心里也有部分,那种对他们的索取是理直气壮的。

    老师:会,不否认。

    绣丽:我对我妈有时那么愤怒,其实我还是没有真正的为自己负起责任来。

    老师:对,你也想让你妈改变,觉得她这样的生活很憋屈啊,她能不能不憋屈一点啊,确实是。所以,如果我们还是一直还是指向在这个方向,实际上是还不够的。

    但没关系,你就真实呈现就好。所以,在老师这里,老师一定是鼓励你们真实呈现,是受害者的状态,老师也不能把你一下转成非受害者。因为我们终究都是由受害者,走向为自己负责,这是个旅程。给自己点时间,也不能拔高到一下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就比如说,老师讲完课之后,所有人都说:好吧,以后我都不用恨父母了,我都为自己负起生命责任,所有的问题,都是我自己的责任,这也不是老师想表达的。

    就像当时楚莉对她爸爸,还在沟通咨询过程中把她爸爸给撕毁、凌迟,这些东西能在现实中做吗?那还得了!但是在咨询室里,让她这么做,都允许。在沟通咨询当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允许的。当她一次次做,一次次做的时候,她就发现:唉,奇怪了,自己变了,因为自己愤怒慢慢不见了,指向父母那个愤怒慢慢不见了,后面才能为自己生命负起责任,自己愤怒不见了,才能看见真相,才能看到父母其实是脆弱的,才能看到爸爸原来就是个小老头,甚至那么好哄、那么好骗,到那个时候才看到,原来自己是个成年人,自己是可以主导自己生命的样子,还可以主导父母。但那个时候的主导,是我孝顺父母,是我反哺父母。这其实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其实这本来就是个生命的旅程,但是,你把生命的旅程压缩在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去完成的话,这都不现实。所以,老师说,我们的沟通咨询一定是真实的,真实比什么都重要,而不是急于成长。

    这个心理访谈最麻烦的是什么?麻烦的就是让这些受害者更加认同了自己的受害,但是,我们在咨询室内所作的,确实跟这个又是很类似的,只是,我们把他做的更慢、更细,里面很多东西就是一念之差,一念之差味道全部不对。那些游戏都可以学,但是一念之差,变成指向父母,所有的疗愈就都没有效果了,所以,心理咨询很好玩的就在这里,很微妙的就在这里,最难驾驭的也在这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照搬别人的心理技术,或者照搬别人的心理理论,就死的很惨。

    老师:好了。还有没有问题?

    Sherry:我觉得我还是挺感触啊。我觉得其实挺像我们家的,我爸爸和她爸爸就差不多,我翻看我爸爸的QQ空间,发现他以前对我的评价是“天之娇女”,但是,去年,他对我的评价是什么?“看她没什么出息,她爱怎样就怎样吧”,如果是我去年看这部视频的话,我估计会觉得他们都说到我心坎里了,因为我觉得我父母就是这么冷漠对我的,就是这么不关心我的,现在再看,我就没有这种感觉了,我只有一种感觉,就是她已经30多岁了啊,她已经这么大了啊,天哪,她什么不可以自己做了啊。

    其实,我上一次沟通回溯的时候,我沟通中说:我是从以前觉得都是我爸妈伤害我的事件中,看到很多我自己的责任,但这个月,我又看到很多我爸爸妈妈的责任,我再次看到我爸妈的责任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多大情绪了,说实话。

    老师:对啊,就是各归其位了,谁的责任谁自己扛。但每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就是这样。

    老师:所以,看哈,关键窍门这个点,讲出来就那么一两句话,但做对做错,就完全南辕北辙。

    一敏,讲解于2017年9月督导小组课堂

    (王琳、小玲、丽丽整理)

    完结!

    预约心理咨询或者了解督导小组

    请联系丽丽      电话:18674008676

    内家心理学习交流群:46950637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央视心理访谈《啃老十年的背后》深度解读(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qp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