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中,最具烟火气的,一定是秋季了。
十一月已经到了暮秋时节,秋天总是让人想起黄澄澄的橘子挂满枝头,那诱人的柿子好似迫不及待地想要被人们吃进嘴里,才算是完成了它们的夙愿。而秋天里的板栗也开始蠢蠢欲动,大街小巷的糖炒栗子早就按捺不住吆喝起来了,巷子口那家的新鲜板栗围满了老人小孩,争着抢着选大个的。那画面渲染出来的浓浓的烟火气,金灿灿的、红彤彤的。
于是我想把它写进散文里,终是不能,这时的文字无论我选用怎样华丽的辞藻都显得俗气。想想还是决定借用我特备喜欢的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里的一句话: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借着今天的日更,我想再给大家推荐一本特别适合感悟烟火气文字的散文书,叫作《一壶梅香到天明》。
在这本书中学到两个写作技巧,分享给大家。
第一,运用最接地气的比喻,往往也最能打动人心。
比如书中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一颗白菜,在人生的炉火上慢慢熬,到了中年才真正尝到了其中的滋味来。”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慢慢就知道了这个诀窍,秋冬季节的白菜,一定要经历了霜降和寒冬后,才更加甜,要是等到下点小雪后,再去摘回来,白萝卜和白菜,家里稍微富余一点的,还可以加入一些腊肉或者腊肠,油豆腐之类的荤菜,一锅炖起来,整个房子里热气腾腾,屋里屋外氤氲着白菜的甜和肉的香,那简直算得上是冬日里最满足的大餐了。
所以,用白菜来比喻我们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最接地气的写法了,也确实能打动凡人心。
第二,运用拆字法来描绘生活场景,既有意境,又有画面感。
比如作者描绘家人闲坐的画面,运用“闲”的繁体字写法,拆开就是“门里望月亮”。
我记得小时候也有这样的场景,一家人晚饭后,闲坐家门口的枣树下,那枣树是舅舅小时候种的,老人们和大人们都喜欢聚集在树下乘凉,坐着竹椅,摇着蒲扇,聊着家常,小孩们都追着赶着,不知是玩着什么游戏,总之是一片欢声笑语。一家人团座在家门口,望着月亮,那样悠闲,即使没有聊天,应该也是舒适的吧。
所谓人间烟火,就是坐在门槛上看月亮,是花开未满月半圆,是种满了花花草草的街巷,是有趣的活着。有惦记的老友,有珍视的物件。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的每分每秒,忙碌喧嚣的生活里,幸好还有散文。
幸好还有文字,幸好还有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