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方文库散文乡土故事
那来自味蕾的乡愁,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痛

那来自味蕾的乡愁,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痛

作者: 天边那朵白云 | 来源:发表于2017-12-29 14:25 被阅读101次
那来自味蕾的乡愁,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痛

说来真是很丢脸的事情,自诩自己是个文学爱好者,居然在余光中老先生去世的那一天才知道有这么个诗人,也才有机会读到他的《乡愁》。有个作者在文中写道:小时候我不喜欢余光中的《乡愁》,真觉得这脸被打的“啪啪”的,人家小时候就不喜欢,而我年近半百才知道,同样生在新中国,长在国旗下,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我是一条的守在家门口的狗,一条链子把我一直拴在家这头。什么流浪啊,漂泊啊,什么近乡情更怯啊,这些词对我来说通通的不感冒。

可当我读到那句:“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不知不觉间,泪水就流了下来。我似乎一下子就懂了乡愁,懂了想回家又不敢回的近乡情更怯。每当我在母亲的坟前烧上纸钱,说:妈妈,收钱了。我都会有止不住的泪水奔涌,我感觉我们母女并不是一个外头,一个里头,而是隔着整个的宇宙,我就像是一颗无根的草,不知道该飘向那里?

也是赶巧了,一个朋友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图,问谁认识这图片上是啥东西,还大言不惭的说:有字你也不一定见过!那神秘兮兮的样子好像捡到了金元宝,一向好奇心很重的我理所当然地去一探究竟,只见图片中一个精美的盘子里码着绿油油的蔬菜状的植物,在图的上方赫然写着:“东北高粱乌米”。不由我瞪圆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真有点感激我那朋友了,能淘来这东西,真的是难为他了。这乌米藏在我心里的某一个角落已经好久好久,只是一直都不敢去触碰它。

提起这乌米,真的有必要简单介绍几句:乌米,多指高粱乌米,一般的高粱只能长出高粱,不能结出乌米,而当一种名为黑粉菌的真菌侵染了高粱时,高粱就得了高粱丝黑穗病,这是一种严重的病害,会造成高粱巨大的产量损失。而得了黑穗病的高粱秸就不再结高粱了,在本该结高粱的穗子里结出来的就是“乌米”。为什么叫“乌米”呢?因为扒开绿绿的叶子,露出的是白白的像香烟般粗细和长短的“乌米”。剥开后,里面却是乌黑乌黑的,所以叫“乌米”。

不知道是因为自幼家贫,还是天生的命贱,从小我就不喜欢吃鱼虾之类的海产品,就单单喜欢母亲做的疙瘩汤,东北大碴子粥,可能因为乌米是有季节性的,所以在喜欢的前面必须要加上“尤为”两个字,才能更显示出这乌米在我心中的位置。

每到高粱抽穗的季节,我都会缠着母亲要乌米吃。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天下着小雨,母亲给我做了我爱喝的鸡蛋汤,我硬是忍着欲滴的口水不吃,仗着得病的理由,让母亲给我“打”(找乌米在我们这的专用词叫打乌米)乌米吃。母亲说等天放晴再去吧,我执拗的使出我的杀手锏,就是不吃饭,也不说话,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对抗着,母亲看着我烧红的脸蛋心疼不已,硬是围上头巾,披一件厚衣服就钻进高粱地,当母亲捧着一大把乌米,满身湿透回来时,我早已喝完鸡蛋汤,等着吃我的美味了。

那时我太小了,看着湿露露的母亲竟一点愧意没有,只顾着迫不及待的把乌米包开,送进嘴里:甜甜的、凉凉的,味蕾刹那间得到的满足真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才好。只不过当从外面回来的父亲看到满嘴、满牙都黑漆漆的我时,怒火中烧,一顿披头盖脸的臭骂让我不敢喘一口气。

等我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就不缠着母亲了,而是伙同小伙伴一起钻高粱地去打乌米。

“顺着高粱地垄沟走,眼睛往上瞅,揑着硬邦邦的,你就扭”这是打乌米的经验,真正的高粱穗儿,是软软的,鼓肚是平缓的,而乌米是硬帮帮的,在高粱将要出穗的时候,正是乌米最好吃的时候,对于经验丰富的人来讲,能一眼就分辨出哪个是高粱包,哪个是乌米,而对于没啥经验的孩子来说,总是需要掰开高粱包,一大群孩子奔跑在高粱地里,看准目标,就用手把高粱杆拉弯,快速地看看是不是,如果不是,就赶紧松开手,从地里跑出来,装作如无其事的样子,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随意掰开高粱包,这穗高粱就不会结粒了,俗称“瞎了”,这也是很严重的事,如果被大人发现了,肯定会被骂得很惨,所以大家总是小心翼翼的。那时我就想这高粱地为啥长高粱,要是都长乌米有多好啊!这想法当然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要是被父亲知道我的想法,一顿臭骂都是轻的。

母亲会把乌米做成粥,还可以把土豆豆角,和乌米一起炖着吃,可我还是喜欢生着吃,喜欢那甜甜的,凉凉的感觉。

后来,我又长大了,在书本中知道乌米是高粱得的一种病,当然懂得渴望高粱秸上都长乌米是多么可笑又大逆不道的想法,可每到高粱抽穗的季节还是想吃。

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年,躺着病床上的母亲被癌细胞吞噬着,病痛已经让她不能下地,只能坐在炕上看着外面的太阳升起,落下。我和哥哥们都知道母亲在熬日子了,真的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这样母亲就可以走的慢一些了。

突然有一天,母亲的精神似乎很好,非让父亲抱着她去屋外晒太阳,春天的阳光暖暖的,母亲指着长得绿油油的高粱地对父亲说:高粱又快抽穗了,咱闺女最爱吃乌米了,你别忘记到时给闺女打回来。我强忍着泪水说:“你快点好起来,你打来的乌米才是最好吃的”,母亲笑了,笑的那么的美。

母亲还是走了,没能等当高粱抽穗,没能看到她闺女吃乌米,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再也没吃过乌米,我把它埋在了记忆的最深处,不敢去触碰它。因为那来自味蕾的乡愁,成了我一生的痛。

相关文章

  • 那来自味蕾的乡愁,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痛

    说来真是很丢脸的事情,自诩自己是个文学爱好者,居然在余光中老先生去世的那一天才知道有这么个诗人,也才有机会读到他的...

  • 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破旧的青红砖 苍老的瓦泥 隐藏着童年的记忆 三十年的避难所 风雨洗礼后的残垣断壁旧房 在推土机下 倒在了废墟之上 ...

  • 南北饮食二三事

    『所谓乡愁』 所谓乡愁,除了想念的家乡的亲人,更多的是来自味蕾的回忆,自从父亲过世,对家乡美食的记忆就渐渐淡了,因...

  • 味蕾是乡愁的载体

    文/月中山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

  • 味蕾的乡愁

    刚刚看完了《味蕾的乡愁》,这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但也不全是写饮食,美食,生活,文化,应是作者最想表述的情感。 书中...

  • 故乡味●煎饼

    民以食为先,来自味蕾的记忆是人生最原始最深刻的感觉之一,也是埋在在记忆最深处的那缕乡愁…… 老家在山东南部,...

  • 《你是我挥之不去的痛》

    故事里我们都是彼此的配角 演艺着美好的生活且相爱相杀 常在梦里遇见了你的身影 醒了却丢了关于你的记忆 记得当初的离...

  • 味蕾深处是乡愁

    今天的外卖是干炒牛河,其实干炒牛河并不算是家乡的食物,它应该是粤菜,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一家潮汕菜馆中没有牛肉粿条...

  • 挥之不去的乡愁

    撩拨情思的八月十五月儿圆又悄悄地向人们走来,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因为八月居秋季之中,十五又居八...

  • 挥之不去的乡愁

    儿时每当我回家, 远远地, 看见自家那炊烟袅袅上升时, 就如中奖似的开心, 心里知道: 俺的妈妈在家呢! 我是这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来自味蕾的乡愁,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bi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