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温暖的港湾,为何会伤人

作者: 时光的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6-07-21 18:36 被阅读90次
    图片源自网络

    昨晚吃完饭,正打算下楼散步的时候,听到邻居家小宝的哭声,如果没猜错的话,肯定是因为做完作业不愿意练钢琴,又被妈妈打了。

    小宝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从他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就经常听到有关他的各种学习经历。刚满周岁的时候,小宝就开始上早教,目的是为了锻炼听觉、视觉、平衡、阅读、运动、手工操作……。

    到了入学年龄,小宝上的是最好的学校,学习占满了几乎所有课余时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时不时就会听到他的哭声,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调皮,不按照妈妈安排的作息时间学习,招来皮肉之苦。

    除了学习,小宝还要上钢琴、围棋、跆拳道、写作培训班,基本上周末等同于在培训班上课。每次在电梯碰到,总能看到他背着个沉甸甸的书包,不是很开心地去学校,或者带着满脸的倦意回家。有一次,小宝和我说,多么希望能够开开心心地玩一次,不用担心玩完还得去上培训班。

    按照小宝妈妈的说法,她也知道给小孩子这么多的学习任务,肯定会给他带来压力,但是没办法,这个社会竞争这么激励,如果不多花点时间学习,很容易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学习不好,就不能上好的学校,就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只能像自己一样要担心随时被人淘汰(小宝妈在一家民营企业当产品经理)。

    小宝的故事并不少见,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给他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为人父母的,都希望为子女绘制出最理想的生活画卷。

    为人父母总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担心子女适应不了竞争激烈的社会,尽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究竟是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是,谁才是这幅画的作者,如果不是,凭什么父母就认为一定能给孩子绘制出满意的画面呢。

    如果孩子只是一张白纸的话,那么父母在与子女的互动中,子女只要按照父母的意图行事便可,就不会产生如此多的矛盾和冲突,或许还能找到某种适用于所有孩子妙招。

    然而,这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对音乐敏感,有的对文字敏感,有的对操作工具感兴趣,而有的对绘画着迷。

    可以说,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孩子,他们终将根据与生俱来的特质,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慢慢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孩子人生的画师,可以在这张白纸上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涂抹,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子女成长的权利。

    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身体条件、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共同构建出孩子特有的气质。

    这颗种子的成长受其自身条件的影响,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肥料和安全的环境,便会自然生长。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事实上,学习的过程,是探索外部世界的最好方式,因材施教的方式总比拔苗助长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尽管有时候效果来得慢一些。

    图片源自网络

    小宝妈妈担心孩子如果不够优秀,长大后会像自己一样,随时担心被人淘汰或被替代。很多时候,父母会担心子女无法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变成另一个“失败的”自己。

    这种担心并不是真的存在,毕竟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十几二十年以后的事情,这事实上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的一种表现。

    常听到中年人感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未来的希望全都靠子女了。

    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面对变革中的环境,对自己的适应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焦虑,可惜大部分人不是通过自我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这种压力,一是来自探索外部世界带来的焦虑感;一是来自父母的期望产生的压抑感。

    尽管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子女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健康快乐的成长,但这样的方式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阻碍孩子的正常生长。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是自身心理需求的投射,自己担心无法适应竞争和变化,却不愿意通过努力去实现,而是以“帮助成长”的名义,希望孩子为自己实现理想,仿佛孩子做到了,自己也就成功了一样。

    认真想想,有多少孩子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去参加兴趣班的,又有多少所谓的“为孩子好”而必须学习的课程,是真正出于孩子的考虑?也许只是父母未满足的愿望的投射罢了。

    图片源自网络

    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之路上,似乎凡事都要快人一步,而且前进的步伐得越来越快。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别是怪胎就行;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别总生病;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希望孩子踏出的每一步都比别的孩子更出色一些”。

    长期的教育模式带来这样的印象,优秀的人总是刻苦勤奋,生活没有太多的乐趣,压力总要伴随始终,而那些过的轻松自在的人,往往与平庸相联系。

    试想,一个长期生活枯燥、压力缠身的人,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如何以开放的姿态去探索外部世界,如何积极地学习新的知识,如何激发个人潜能。

    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才有可能带来真正的优秀。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或许父母才是真正需要教育的对象。一些原本被奉为成功经验的思维和想法,不仅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时刻阻碍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成长的过程中,子女也是父母的老师。他们的成长,反而让父母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发现引发各种错误认知和行动的本源,继而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让孩子这颗天真无邪的种子快乐幸福地生长。

    之所以要从教育子女的角度切入分析家庭,是因为在我看来,子女问题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事实上,每一个人家庭成员,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其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都受到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随着子女的成长,他们也将为人父母,也将组建自己的家庭,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思维习惯和行动方式,带到新的家庭中去,从而影响到夫妻关系、子女关系、婆媳关系等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家是港湾,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只有清楚地了解中国家庭的特殊机制是如何运作和如何伤人的,才有可能被改善甚至被避免,才能够真正理解家的含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是温暖的港湾,为何会伤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wb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