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3月12日发布《成功的捷径》开始,到今天刚好是第三十天了,当大家看见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应该是完成了这个1000天挑战的第二个小目标。所以,今天,我想做个小结,做个ORID。
Objective:事实。 客观事实层次,就是你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摸到,感触到的一切。
截至2018年4月10日22时30分,在3个城市里,累计完成日更29篇,平均篇幅1000字+;累计获得阅读1508次,收到评论15条,喜欢55个,打赏35次;平均每篇文章获得阅读52次,收到评论约0.5次,喜欢约1.89次,打赏约1.21次。获得最多阅读量的开篇之作《成功的捷径》,阅读次数280次;阅读次数最少的是《利益,你得想清楚(企业与员工)》,阅读次数只有4次。获得打赏和喜欢最多的分别是《勇气,在这个三十多岁的年纪》和《学习,你必须知道的一些事(1)》,分别是6次和5次……(数据统计可以有很多,这里就不深挖了)
在这三十天里,基本每一篇文章的准备工作都是从早上睁眼开始的,每天上、下班路上以及中午午睡前的时间,大多数被我用来阅读和思考;文章编写的时间也基本是从晚上10点开始,在12点前结束;每篇文章的编写时间大概在1小时左右;所以,每天花在写作以及准备工作的时间,还有我时不时观察阅读量和读者留言的时间,加起来平均超过100分钟。
为了写作,在看的书也不少,看完的不多,忘了内容又重头看的多,算是践行“遗忘式阅读”了。为了写作,也放弃了不少事情,甚至包括跑步和KEEP。
在写作的过程之中,慢慢成为简书的活跃用户,收到过约稿的邀请,也收到了送书写书评活动的邀请。虽然没有抽中免费的图书,但是也被拉进了一个官方群,算是找到组织了。
Reflective:感受。 情绪感觉层次,就是你的喜怒哀乐,开心、兴奋、失望、恐惧、难受等等。
说到感受,我想幸福和快乐的时刻莫过于收到评论、喜欢、打赏以及文章被收进了专题的时候,还有就是在读书群里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的时刻。要说到难受,其实从大概坚持了10天之后,我感觉我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每天感觉大脑都已经僵硬了,无法像之前一样保持敏捷的思路去寻找写作话题和思路,脑子有点发胀,像泡了水一样。逢人就哀怨说“我今天不知道该写什么了”,跟祥林嫂是一样一样的。不过,这种状态,在最近略有缓解。
在《集中注意力》发布之后,我决定不在朋友圈发布我的日更,于是阅读量暴跌,当时心情也是很不舒服的,就像这一阶段股市的波动带来的感觉那样。
当然,每天睡眠时间受到压缩,最大的痛苦还是困~
Interpretive:想法。 诠释层次, 就是你自己的理解,反思。
在《成功的捷径》之中,我提到“我想到通过写作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知识架构(“规律/原则/临界知识/智慧/逻辑”),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应用和反复锤炼,最终能够让自己成长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状态。”。但是,经过了30天,我发现写作需要很多时间,但是写作的同时并不能完全完成知识架构的梳理,因为我在每次写作的时候,都尽量只描述一个观点或者一个内容,这些观点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梳理。所以,从“以终为始”的角度上说,前30天并不成功。
如果要说收获,从写作方面,为了能够按时完成,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写作模板或者套路,而且能够控制自己发散的思路,每次努力只写一个观点。另一方面的收获则是在社会支持系统上,加入了一个读书群,让自己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让自己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孤独。
最大的精进也许在于明确了自己心中价值的所在。在朋友圈推送了10天之后,我突然发现其实我追求的并不是阅读量、喜欢和打赏,我的目标还是在提升自我,而相比之下,阅读量、喜欢和打赏并不是那么有价值。停止了朋友圈推送之后,阅读量暴跌,但对我做的事情的价值却没有太多的影响。后来,在简书里发现了教人如何收割眼球的文章,自己也没有仔细阅读。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波动,总有一天会“均值回归”的。
Decisional : 决定。 决定层次,就是你接下来的打算。
正向前文所述的那样,由于现阶段写作并没有真正实现知识架构的梳理,我开始有点怀疑自己最初的出发点是否正确。但是考虑到如果现在就开始梳理知识架构,又需要进行头脑风暴和观点、概念的澄清,也就是还要为知识架构梳理准备素材,所以,我决定还是继续写下去,再多搜集和准备一些东西。另外,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多一些关注,尽量提升写作的效率,让自己能多睡一会儿。
收工,60天再见。
第29篇(29/1000),2018年4月10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