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人有没有信仰,在平常的日子中看不出差别,但是遇到逆境就会表现出来。
信仰是用来超越生死苦难坎坷和逆境的。
没有痛苦,人就有思考,但是不会思考深奥的问题,比如信仰,死亡,真理,永恒。
只有遇到非常大的痛苦,活不下去时,人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因为人必须借助意义才能承受痛苦,坚强地活下去。
普通人天天看到生老病死,但是不会去思考。悉达多太子看到这样的现象就会思考为什么,如何超越。圣人和普通人确实有一些差别。
普通人的乐观自信快乐根本靠不住,就是一场梦,遇到疾病磨难死亡,立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佛法看起来是消极的否定的悲观的,但是从接纳消极否定悲观中,可以产生积极肯定乐观。
世间法看起来积极肯定乐观,但是一定会导致消极否定悲观。
②杨志年:“前两天问一个写作老师一个如何拆解文章的问题,收到的回复是: ‘我的时间很贵的,如想了解详细,我有付费课程**钱。我的学员很多,我只为我的学员服务。’ 这样的写作老师是否是唯利是图或在迎合世俗呢?
回头想想,方发觉只有周老师才是我们的‘活菩萨’。”
周卫英:“现在是商业社会,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
许多人受社会风气影响,确实唯利是图,做任何事情的价值都用物质来衡量,似乎离开物质收益就没有意义。
但是我认为物质只是一种价值观,还有其他价值观。物质必不可少,但是还有比物质回报更重要的东西。
没有人做的事情,我们去做,才更有意义。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我认为就有价值,就值得去做。没有物质回报,精神的回报会更丰盛。”
杨志年:“我平时对一些理解不来的东西,也喜欢提问,然后把得到的答案再去告诉别人。至于别人懂不懂我不清楚,反正我把自己给弄懂了。”
周卫英:“喜欢提问其实更受人喜欢,因为每个人都有好为人师的愿望,但是愿意主动提问的人很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