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区别的主要原因。
文言文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章体,主要用作科举应试、奏章等正式场合;而白话文,在之前主要用作非正式场合。
元曲和明清小说,是文言文和白话相间的,这些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
到了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写文章基本上都用的是白话文。
比如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就是文言文,而当代文章都是白话文。
现在,我们虽然不用文言文写作,但是仍需要了解和学习文言文这种文体。因为我们读古人的文章能用得到。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主要区别是词、句的繁简之分。
1.文言文用词简单而意味深长
比如: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
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了,真是太高兴了!”
这里的曰,就是说的意思。朋,就是朋友。
再比如《出师表》中: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用现代白话说就是,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显而易见,文言文一个字,用白话文解释需要两三个字才能说清楚;文言文的词句含义广泛,寥寥几字,就需要我们用很多白话来解释清楚。
2.两者的语法顺序不同
文言文有时用词顺序与白话文不同,是颠倒过来的。
比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我原本是农民,在南阳耕种生活,只求在乱世之中苟且,勉强保全性命,不求诸侯之中有名声。
又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说:
(祭仲)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
文言文的词语顺序,与我们今天的白话文大有不同,学习时应注意这一点。
3.文言文的一些词,现代就不用
大概从元曲、明清小说开始,文言文与白话文开始交错使用。
比如罗贯中所写的《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有:
这天,师徒四人走到深山。唐僧饿了,悟空便跳上云端一望,“南山一片鲜红,想必是成熟的山桃,待我摘些来与师父充饥。” 悟空走时用金箍棒画了个圆圈,嘱咐师父、师弟:“深山里会有妖怪,你们千万不可走出圈子!”
这里白话文居多,只有极个别的词语用法,与我们现代不同。
比如: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是钱武肃王给他回娘家的夫人一封信。意思是,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地回来。
你看,谁说古人刻板,这明明是一句很浪漫很有情趣的甜言蜜语啊!!
其实我的理解是,就像阿牛唱的,“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真是纸短情长,意味深远。个中滋味,您请多读多多品味吧!
又如《诗经·邶风·燕燕》的之子于归: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意思是:美丽姑娘的就要嫁人了,多适合她的人家啊!
这句话中的“矣”、“之子”、“于归”等等,我们现在一般都不用。
4.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至今还沿用
许多朋友要说,既然文言文是古人写的,我们就不必花时间,去了解学习它们了。
其实不然,文言文是历久弥新的典范。
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之类的,我们还在沿用,并且要一直用下去。
比如: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意思是,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也有可能带来好处。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又如,诗经中说: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后人把它演化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意思是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个季度。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相思之切,也可用于形容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文言文有文言文的美,白话文有白话文的赞,各有各的好处。我们既可以欣赏古人所写的古文之美,也可以利用白话文写出我们要表达的。
有时候,用了文言文中的某些字词,还能显得我们特有文化,特有积累,特别高大上呢!
我建议,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一些文言文的词或句子。
在读别的优秀文章时,也可以看看别人是如何用的?
对于借助读文章,来学习写作来说,我们不止需要注意上述几个主要的方面。我们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揣摩去摸索去体会,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写作。
作者:
紫天鹅
岁月不饶人,我亦不愿饶过岁月!
我用岁月煮酒,只为今日与你喜相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