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历史有意思哲思
简明汉书---舍老身套恶狼的郦生

简明汉书---舍老身套恶狼的郦生

作者: 斯文致用 | 来源:发表于2020-02-23 16:40 被阅读0次

郦生见刘邦的前后叙述,多是后人粉饰,不得当真

《汉书-郦食其》载“食其闻其将皆**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概是郦生从刘邦之后的自誉之辞。楚项之才众,多年轻之士,骊生老,自度去而不为用也。书又载“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骑士归,食其见,谓日: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未见刘邦其人,且一骑士和百姓知什么大略,而发此言论,虽似誉已,实誉刘邦。六十多岁尚能为里监门,可见是有点才干、混得开、特别会说话。

刘邦此时西向方败,骊生所居近其军,且知当地山川虚实,故可以行策下陈留,故得用尔。老而近妖,好读之书,学得些纵横术和有点辩才,乱世之中有功名富贵之欲,故见刘邦以话探虚实“欲助秦攻诸侯?欲率诸侯破秦?”“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此试人之术,可知其原本实不知刘邦为何样人,以此来试,可听则留而待用,不听亦无妨。

像我们近代,文字纸张发达,尚且难以清楚近代的历史,一个大人物的轶事往往众口纷纭,又何况古时?这些话虽是司马迁听闻,也多是郦氏后人传述,而郦氏后人多是听郦生口述。郦生如此说,不过为图刘邦之重视而近媚之语。多半是不得真信,司马迁择其入史,只为人物之丰满更甚,无关史实。

骊生读什么书?行什么策?是什么样的人?

“郦生因言六国纵横时”、“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多是兵家、纵横家之书。观史上所载:

始见时为刘邦献言 “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交,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之。”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刘邦数困荥阳、成皋,郦生献策:“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分守成皋,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从.....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

跟从几年,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所献计策也就这两段。实际而论,真说不上高明。陈留之策,实是里应外合类似苦肉计一类;敖仓之粟,近地之人亦知,就看项刘谁先夺之。

见刘邦时已六十多岁,而秦亡公元前207年11月--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为14年,其时50岁,公元前241年六国攻秦时约30岁。这中间也无甚见树,可见其或是读书较晚,错过了壮年时的六国。六十多岁之人哪还能等,何况其子、其弟皆聚众举事,适遇刘邦,无论肯与不肯,无论是其访刘邦或刘邦询其欲从之意,也只得从了。从始到终,只见这两条策略,还都是必死之计如出一辙,其性强不假,说智未必了。

故在荥阳、成皋之际,楚汉相持,胜败将分。老者也要一搏,故欲向齐行舍身之计了。

郦生之死,是舍人套狼之计

1、从汉军的前后动向,可知:郦生使齐前即怀夺齐之心,刘邦和韩信皆知

“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 此为郦生行齐前,与刘邦之语。

然非如此简单。明知齐地甚坚、齐人多诈,即使齐愿帮汉,刘邦等人哪可轻信?古代以马代步一去甚远,战机稍纵即失,不可来往商量,故去前有周密计议。上策乃劝齐助汉,出兵攻楚,下策乃若齐不助汉只保中立,或者齐虽欲助但不愿大力和急行,只能阳以委安阴以兵击(或者刘邦的命令即是令齐击楚,郦生几年无功,也独有一试,即使不成需舍身喂狼,也无可奈何)。独因下策过于不义和残忍,独有刘邦与韩信相知。若齐不应汉之请或阴奉阳违,实是危汉助楚,形势等不得,则只有行下策即以兵击齐:郦生纵日行酒麻痹齐王,汉王阴令韩信或他将下齐。

“若燕不破,齐必距境而以自强.....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酒日至.....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此是韩信下赵后欲东向燕齐,广武君李左车所画之策。从上可知,刘邦一开始的战略就是能下而尽下,诸侯皆为已出,不敢太依赖贵族大宗。

一重臣在齐,刘邦能不与韩信言语?万一韩信知道而不欲击齐,又或者大臣投降了齐,岂不坏了大事?真如史书所写,是以军事大事、身家性命为儿戏!是以知,刘韩皆知,非至边境才知!史载:范阳辩士蒯通以将不如儒者之言,谏其攻齐。这类话不过欲将此残忍加诸韩信罢了。

2、从齐方的处境和表现,可知:郦生非不知情,乃是欺骗了齐王

郦生使齐,欲齐出兵攻楚以助汉,不成则为内应以夺齐。郦生说齐王田荣之辞,辨刘项之长短,多不可信,为何?项与田本有两仇,一是项梁令其俱西,因楚不杀田假与田角,而田家不西向,二是刘邦定三秦时,因田荣忿项羽所封不公,挑起宗室内斗而占据齐地,项羽先击齐国,很残暴很迅速,差点就灭了田家,因刘邦占彭城,所以放田家一马,转头回来攻击刘邦。原就有深仇,何用郦生之长篇大论?另择一常人,也能办妥此事。之所以派郦生前去,所图甚大,欲齐出兵击楚以助汉!不出兵则阴为内应以夺齐!

齐之意在中立,不敢罪楚,亦不罪汉。让齐疏楚不难,唯欲齐助汉攻楚难。齐刚被楚残破,兵与政皆未恢复,且楚项力强,何敢再击!齐最好之策即是中立,即真如史书所载,郦生分析天下大势,而齐王知天命在汉,何不兴兵?而独与郦生日日纵酒?郦生说齐王之言,只在美化刘邦的天命,后人粉饰而已。齐抱定中立之策,两不得罪。但中立之策是对楚有利而对汉不利。汉军只有东向之兵,即使韩信与刘邦兵合一路,项羽亦不惧。其所惧者,西有汉兵,而北之齐分兵而击,后方一乱,兵粮无继。是以郦生知齐王不可用也,不肯用则为内应,送情报给汉令速击。

郦生骗齐甚多,烹而不冤。齐王本听郦生之言,留下纵酒,罢备守御,后闻汉兵来攻,怒郦生:“汝能止汉军,活汝;不然,烹汝!”郦生日:“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烹郦生。可知,齐王至此尚存中立之意,不愿罪汉,然郦生知齐不可用,机不可失,只能以死助攻。

郦生所骗齐王甚多!郦生之所以数日饮酒,是早察知齐王中立不欲出兵,齐军不可为助,是以为韩信之内应!齐王本应怒刘邦与韩信,非必烹郦生,亦可监其以做人质。观齐王之怒,不仅仅因其从头到尾都被郦生所骗,天天与齐王喝酒行乐,但齐军的城防虚实、兵力布置,都为郦生所知且暗通韩信!观郦生言之铿锵,知其早有所谋、早知韩信欲来,纵酒之日怕也天天有秘使送情报于外。试观当初郦生使齐前与刘邦所言,齐地之大之强,韩信即使能兵,若无内应,也非旦夕可下。可知若无内应若无情报,韩信攻齐非容易之事。此计又与当初下陈留“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实如出一辙,当初陈留时的郦生就不顾性命,而今谋齐之关键时刻又何惜朽骨?学纵横术之人,其志在言可用、计可成,非惜命之常人,何况一家老小全在汉军,一老垂之人可为家为王立不世之功了。

为何要如此曲折叙述?

史书上之所以插入有关韩信知郦生已安齐之事,插入蒯通谏韩信之语,独为汉王刘邦洗其不义之名:攻中立之齐军为不义,置郦生于不顾为不仁。如此,则韩信承其恶名,郦生虽死于齐王之手,但人多怪韩信贪功、蒯通之言过于狠毒!然终《汉书》终篇,并未见郦商及郦生子对蒯通、韩信有何不敬与复仇之意,只有田横因杀其郦生而不愿同朝事君,或可知郦生之死或是一开始的舍身套狼之计,或一开始就为刘邦所强。死于刘邦之手,难可恨也。

概当时之世,乱时以利为主,人多不顾仁义廉耻,像刘邦以两千妇女为掩护出逃、击本欲降之城、屠咸阳城、烧秦宫室、置父母妻儿不顾、视协约盟议为儿戏、视已封诸侯为狐兔,哪有什么人性可言,只有虎狼狐豺之心罢了。亦如当今“至贱则无敌”。只是古时,交通、通信本就不便,此处之丑事,有几人知,即使有人也杀了便是,外人欲知只由当事人美化罢了,所传下的历史也就是其口述之事。即便怀疑,又无明证,大旨只能依世所称誉来写,述说时明知有误,也只能依述而著,但其中过于美誉或一二出入,著者或希望后人依其辨别虚假。

《春秋》尚为尊者讳,何论汉朝已定天下呢!至于后人观史,实不可全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明汉书---舍老身套恶狼的郦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zr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