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印象――麦客

作者: 王宁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20:20 被阅读1362次
文中图片来之网络――中国摄影家协会  张熙平

文/王宁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逢五月下旬,来之甘肃陇东定西、陕西商县的成千上万条汉子,他们头戴草帽,用镰架子挑着铺盖卷儿,告别妻儿老小,带着叮嘱带着希望,奔赴即将麦收的关中。

他们从潼关一路向西,历时一月,一路风餐露宿,在炎炎的烈日下,躬身于麦田挥汗如雨,用勤劳的双手换取微薄的薪酬。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年一次大迁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篇史诗,也是八百里秦川一道血与火的风景。因为奔着麦收而来,关中人称他们为“麦客”。

这些来自甘肃和商县的麦客,三三两两结伴同行,徒步撵着成熟的麦子。他们之中有乡邻、有父子、有兄弟也有夫妻。饿了,掬几捧凉水灌饱肚子,困了,摘下草帽,放下行李,树荫下一倒,草帽脸上一扣便呼呼大睡。白天匍匐在麦田,夜晚随意一处房檐下便是歇息的地方。

一路辛劳,一路马不停蹄,即使再累,每天也会起个大早,为的是每天都有麦割都有饭吃。运气好的,一大早就被雇佣,运气不好的,只有眼巴巴的看着被雇者兴高采烈地随着雇主远去,眼里有羡慕,也有无奈。

关中印象――麦客

甘肃陇东定西,自古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陕西商县山多地少,虽相隔千里,但两地的人们生活条件大致相同,常年以粗粮为主。对于远离家乡的麦客们来说,能吃上麦面蒸馍和面条,再苦再累也值得。

关中人好客,每逢麦收,一大早,男人上街请麦客,女人下厨做饭。常言说人是铁饭是钢,有饭量才有力气。女人深知出门在外不易,麦收前磨面时特意嘱咐男人把面收高点。馍也比平时大了许多,麦仁里多下了一把绿豆,大火煮沸,文火炖着,等到当家的领着麦客回家,洗脸水早已打好,饭菜也收拾停当。

一篮子冒尖的蒸馍填不饱饥肠辘辘的胃。男人招呼女人取馍添饭,爽快的关中女人索性连镜筚一同端来,麦客们见状,讪讪地笑道:不麻烦了,吃好了,吃好了。女人听罢哈哈大笑:客气啥呢,来咱这儿跟在自家屋一样,哈(坏)好吃饱!

记忆中,有一年割麦,舅婆中午做了臊子面,邻居笑话舅婆:把麦客都当成亲戚了!看着那人不屑的眼神,看着笑而不语的舅婆,我百思不解。几年后,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午饭,我在母亲那儿得到答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关中印象――麦客

割麦虽说是体力活,但也需技巧。商县麦客对付那些因在成熟期遭遇大风大雨倒下的麦子,以轻快的“走镰”赢得口碑。而那些来之千里之外的甘肃麦客,割的麦茬低,割的净,以“围镰”享誉关中。

大清早的麦子经过一夜的潮气,割起来费力,日头越硬麦杆越脆,割着省力。只要跟着主家进了地,从早到晚,除了吃饭,除了歇息,任太阳晒伤脊背,任汗水浸湿衣裳,任麦芒划过裸露的皮肤,任麦茬戳着脚板,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

在结伴同行的麦客中,少不了头把镰,更少不了能行人,脚就是尺子,多少地只需来回走一趟便心知肚明。

每逢割完麦子算账,总有一些贪小便宜的农人将自家的地亩少报几分。虽然出门三分低,但那可是下苦钱。你说一亩,但明明是亩半,不行,那么再走一回。

看着麦客从容的步伐,若有几分良知的人定会心存愧疚,一分不少的把钱递给麦客,找个理由找个台阶自己下了了事。也有耍无赖者,拉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与麦客争辩。争吵声招来乡邻,定会激起民愤:下苦人的钱你能亏的下去?!

关中印象――麦客

最后一次雇麦客是在婚后第一年。那天早饭后,公公领着三个麦客去地里,还没割几捆麦子,天气变了。顶着雨水回家,婆婆从柜子里翻出公公的旧衣服让他们换上。看着一脸愁容的麦客,公公安慰,六月的天是窟窿天,雨停了再割。谁知那天的雨一直到傍晚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晚饭后,三个麦客说一天没干活,还混吃混喝,实在不好意思再打扰了。说完背起行李就要走,公公一听就急了,这么大的雨,给啊哒走?说完,就让婆婆腾厦屋。

那天晚上,在我们的挽留下,他们留宿在我家。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天早上,雨还在下着。我们做好了饭,他们推辞没干活肚子不饿,说啥也不肯再吃。晌午时分,雨还在下着,他们执意要走,再多的挽留也是枉然。那天,他们背着行李带着婆婆送的蒸馍,千恩万谢地消失在雨中。

那一幕,至今想起,仍有说不出的酸楚。

又是一年麦收季节,农业机械化早已取代了曾经的人力劳作,麦客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早已消失在岁月之中。他们是时代的背影,也是历史的印记,他们坚强不屈的精神镌刻在三秦大地上,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中。

时隔今日,再次想起,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些躬身于麦田之中,挥汗如雨的身影……

关中印象――麦客

摘抄中国摄影家协会张熙平《关中追麦客》中一段话――――麦客做为一种历史现象,离我们有着不远不近的距离。那些艰辛、困苦、奔波和劳累,和那些记录、刻画和剖析的文化载体,都将成为这段历史浓烈的一笔。

相关文章

  • 关中印象――麦客

    文/王宁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逢五月下旬,来之甘肃陇东定西、陕西商县的成千上万条汉子,他们头戴草帽,用镰架子挑...

  • 麦黄了之四麦客

    麦客,从祖老八辈子,就在麦黄时节象布谷鸟一样出现。 麦客!为关中川道麦收和关中父老乡亲的生计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上...

  • 麦 客 文/关中女子

    麦黄六月,不光是庄户人家一年中最忙的时节,把操心了一冬的麦子,顺顺当当的收割回家,颗粒归仓,更是庄户人家...

  • 2018-05-27

    麦 客 麦客曾经是关中平原的一道风景,他们像一群候鸟,嗅着麦熟的香味而来,又顺着成熟的...

  • 麦仁稀饭酿皮子

    【食欲】麦仁稀饭酿皮子 文-关中麦客 五黄六月,三夏大忙,算黄算割,新麦登场。 早早地,麦秀就被雀儿叫醒咧。村头的...

  • 麦客

    麦客是关中平原的一道风景,他们像一群候鸟,嗅着麦熟的香味而来,又顺着成熟的麦浪走下去。 小时候,乡下的种植...

  • 麦客

    一等麦客吃干的,2等麦客吃和喝 3等麦客仅喝

  • 〖光与影〗关中印象

    文/图 恒之馨 关中印象,梦回故乡。 随笔/恒之馨

  • 老荣之死

    老荣之死 关中麦客 巨响把雷的身体钉在天空上 傍晚,那些疼痛如繁星陨落 我是镶嵌在窗户上的画 接受万千颗雨点的瞩目...

  • 谁弹奏着悲伤

    谁弹奏着悲伤 关中麦客 笔长成我唯一的一根指头 却无法收拢这些散落的音符 树叶擅长在空气里跳舞 并不顾及小草的感受...

网友评论

  • 9c15a25fbace:关中道上人民的质朴和勤劳!好文👍👍👍
  • 78abf90bac21:读的人酣畅淋漓,浮想联翩,作为关中人,感同身受,期待将来有大作问世!
  • 汉唐使者:乡土气息很浓,很真实,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写得入木三分,好文章~~~
  • 3b8cef72bf75:为你点赞
    王宁子:@3b8cef72bf75 谢谢🍲
  • 欧阳卉林ou:收集这些老照片都不容易。通过你的麦客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神往的关中平原上,关中汉子们虽然依旧是油泼辣子面,但那脱口而出的秦腔伴随着激昂的乐曲又飘荡在关中平原的上空,这千年的秦声飘过边关古道,飘过万山阻隔,在世界的天空回响不绝。我被你的质朴打动,我被你扑面而来的乡土文学气息打动。有酒哥这样的伯乐来挖掘你这颗美丽的黑珍珠,我们都为你庆幸。你在平凡的岁月里,创造不同凡响的人生,我为你点赞,为酒哥点赞:+1:。继续加油💪
  • 赫凉凉:我就是定西的,说的还挺现实,好文章,相当于四川的挑山工了:sunglasses:
    赫凉凉:@王宁子 历历在目
    王宁子:@赫凉凉 当年那些场景记忆犹新~
  • 翩然若仙:写的太好了,我看到了那个时代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辛勤劳作养家糊口的一群汉子。
  • 写字对手:一群为生活奔波的麦客,活跃在热火朝天的年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文章年代气息浓,文化底蕴厚,耐读👏👏👏
    王宁子:@写字对手 谢谢支持鼓励😊🍲
    写字对手:@王宁子 拜读佳文,感怀万千~~
    王宁子:@写字对手 谢谢喜欢 🍲🍲
  • 川农鉴黄师:据说陕西那一带还有最后的麦客。。舌尖上了解
    赫凉凉:@川农鉴黄师现在甘肃任然有,除非全部实行机械化,不然还会继续,关键是陕甘地带多梯田,机械化普及得不到最好的发挥
    桔子爱生活:@川农鉴黄师 现在早都没了
    王宁子:@川农鉴黄师 白鹿原上有坡地 以前还有 现在没了
  • 江南雨_b46e:这些人应该算是打工族的开山祖了。
    王宁子:@夏朝辉_b46e 是的 😊
  • 凡译:写的真好!
    王宁子:@凡译 谢谢喜欢😊
  • 晓多:值得纪念!
    晓多:@王宁子 是的。
    王宁子:@晓多 生活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 天涯尽是明月:因劳动,而伟大
    王宁子:@天涯尽是明月 为了生活 很不易
  • 西域婉风:一个时代的记忆。👏👏👏
    王宁子:@西域婉风 一段往事
  • 死侃脑壳的老妖婆:麦客这词最早在白鹿原里看到,田小娥跟黑子(麦客)……太有地方特色的文呢!
    王宁子:@死侃脑壳的老妖婆 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小镇 只要想写 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写不完😊
  • 王学艺:文风大气磅礴,力透纸背,一首秦川大地的史诗:+1:
    王宁子:@王學藝 额滴天呐 姐地盘重 飞不起来啊😜
  • 柏梨:学习👍👍
    王宁子:@柏梨 相互学习🌹
  • 5557ed009c55:推荐语:看到“关中印象—麦客”这篇文章,恰在夏日的五月。文章之中的“麦客们”(那些手持镰刀的割麦人)早已被现代化的“麦客们”(联合收割机)取代,然而那种现代化农业之前夜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的农耕时代,犹如这夏日随风滚动的热浪,铺天盖地而来。文章1700多个字,却涵盖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曾经岁月。尤其是文字浸润的浓烈的乡愁,被作者用土得掉渣的关中方言娓娓道来,是酸楚的怀念,更是夕阳老去的无奈。因为那一代的麦客们,即使他们依然健在,也是垂垂暮年,所以读来如此沉重。
    非常欣慰的是,这篇文章经过我的推荐,已经被散文选刊留用!
    王宁子:@帅老酒 在文学这条路上遇见酒哥 妹子很荣幸 感谢酒哥这一年多鼓励支持与推荐 才有今天的收获 酒哥惜才爱才 是一个称职 优秀的伯乐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文学路上 有酒哥一路鼓励与支持 我会更加努力 再次感谢 😊🍺🍺🍺
  • 疯哥哥l:老姐,继续
    王宁子:@疯哥哥l 慢慢积累 谢谢老弟😊
    疯哥哥l:@王宁子 你赶紧把这些都记下来,可以结个集子!多好地!
    王宁子:@疯哥哥l 为了老弟滴银子 姐必须豁出老命去拼 哈哈 谢谢老弟🍺🍺🍺😜
  • 珒若风:很感人
    王宁子:@珒若放 谢谢😊🌹🌹🌹
  • 丁_香:👍🌺
    王宁子:@丁_香 🌹🍲
  • 李默遥:想起《白鹿原》🙂
    王宁子:@李默遥 白鹿原距离我们不远😊
  • 慕容林:文章有条不紊,读着舒服
    王宁子:@慕容林 谢谢老弟鼓励😊
  • 碎碎年华:写得好 到位
    王宁子:@碎碎年华 谢谢喜欢🌹😊
  • 二十一行:好文,有点贾平凹的味道👍
    二十一行:@王宁子 文字功底
    王宁子:@二十一行 泥土味儿😜
  • bj2046:👏,真实,很有感触。我小时候也接触过这个群体,向所有劳动者致敬吧。🙏
    王宁子:@bj2046 致敬👍
  • 江左融:娘子是在自已深深爱着的那片土地掘金呢!闪闪发光!:hibiscus::hibiscus::hibiscus:
    王宁子:@江左融 官人 娘子是一块石头 顽石滴石😜💋
  • 醉美长安:当年在陇海铁路边住的时候,麦收季节会看到很多很多
    王宁子:@醉美长安 曾经这个季节 每逢夜幕降临 我们小镇沿街商铺的房檐下 戏楼上住满了这些下苦人
  • 5557ed009c55:把你的文章裸文给我!
    王宁子:@帅老酒 谢谢酒哥推荐🍲🍲
  • 静静的白莲:麦子依旧熟着,麦客这一物种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向劳动者致敬!
    王宁子:@静静地白莲 是啊 后来还有掰玉米的 也是千里迢迢赶来 自从土地逐年减少 掰玉米的机器盛行 那些特殊群体的人们也随着岁月消失了
  • 跨鲸而来:仿佛看到三秦大地狼奔豚突的滚滚尘烟里,麦客浩荡而来,带着一种原始的质朴,一种原始的力量,赶往原始的麦场~这是先秦的原著民,守着他们的侠义,也守着他们汉子的血性。
    王宁子:@跨鲸而来 鲸哥滴留言总是这么激情澎湃 👏👏👏
  • 浮生小姿:这篇文风较之以前有了不少的改变!
    王宁子:@浮生小姿 哈 妹妹看的仔细 向妹妹学习🌹🌹🌹😊
  • 王学艺:关中情怀
    王宁子:@王學藝 土地情怀
  • 黛眉居:无话可说,太好了!🌹🌹🌹🌹🌹🌹
    王宁子:@偏教黛眉长 亲耐滴 说两句呗😜🌹💋

本文标题:关中印象――麦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zy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