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一得▪学而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文言和古文赏析
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习的是什么?|《论语》一得1.1

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习的是什么?|《论语》一得1.1

作者: 海天大路 | 来源:发表于2016-12-31 11:38 被阅读275次
    学《论语》有一得足矣

    【学而篇第一】1·1

    「原文」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古代指演习、实习。现代一般解释为温习、复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海天心得」

    1、

    《论语》第一篇《学而》,开篇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凡是上过学的人应该都知道,在课本里大家曾经学过,恐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都多次见到过。

    这三句话,非常具有哲理意义,对人的人生实践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每一句都可以作为座右铭使用。特别是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有很多的人引为学习方法,而且效果非常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事情往往也就复杂了。对于这三句话,也有很多的解释和思考,意思也不尽相同,但都有道理。话说没有道理的说法也早就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被驳倒了。

    历来最常见的解释就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

    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其实对这句话,海天认为根本不必苛求有没有宾语。我们一般人学习古代典籍,主要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海天认为首先是修心,其次才是修学问。所以在学习理解古代典籍的时候,重要得是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认真、辩证思考,看自己能否有所得。如果哪一种解释对自己的意义更大,或者说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更大,就采用哪一种意义。修学问,本身就如同我们在学习时参阅不同的参考书、资料一样,是为了开拓眼界和思路,借鉴别人的思考,来增益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不能本末倒置,苛求字词句的意义无法自拔。但是也不能不去了解字词句,那样就会思路浅薄。

    从这个意义来说,不论宾语是什么,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甚至是误解时,自己都不要恼怒生气、怨恨别人,这是一个关乎人的格局的问题,是君子的标准。什么是君子?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到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君子都是一种接近完人的道德标准高尚的人,是全社会尊敬、赞扬的对象。

    3、

    还有人认为,这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并不连贯,不符合一个整体的语境,所以提出其他的解释。据《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一篇文章,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从这种解释来看,三句话的哲理意义的层次一下子拉低了,失色不少,主要的意义全部集中在第三句的高度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解释不是好的解释。

    4、

    在这里或许有人会对海天的思考方式质疑两点:

    一、哪种解释意义深刻、有用就解释为哪种意义,是实用主义,不是科学的方法。海天澄清:一者实用主义不一定就是一种坏的方法,看怎么用了,用在何处了。难道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对自己最有意义的知识和思维吗?再者,海天的思考方式实质是主张在多角度辩证看问题的基础上去粗取精,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对自己最有利益的东西,更不是符合自己趣味的东西。

    二、不追求字词句的解释是不求甚解,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海天澄清:海天的学习方式不是不追求字词句的解释,而是不赞成为了解释而解释,比如对这三句的解释非要搞成一个连贯的语境,海天认为就是舍本求末了。同时,海天认为应该尽量多的参阅一些对字词句解释的参考书,获取更多、更适合、更接近原文的解释,这样更有利于拓宽思路,毕竟孔子比我们一般人的水平都高得多。

    5、

    “学”,这里有人认为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即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也有人认为是指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不论何种解释,都需要实际操作,用演习、实习来验证。何时演习?适当的时候。以上就是在字义上接近古义的解释。“时”,指适当的时候,是副词。“习”,指演习、实习。那么从这个解释上讲,学而时习之,就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道理。

    把“时”解释为时常,把“习”解释为温习、练习,是朱熹的解释。有人指出朱熹是拿字的今义去解释古书。但是朱熹的解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解释,特别是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这种解释也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解释。

    有朋,一本作“友朋”。“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同门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古代交通不便,志同道合之士从远处来见,可以畅谈、探讨志向学问,当然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

    总之,这三句提到以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为乐事,交友要志同道合、做人不怨恨别人的不知和误解,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深刻道理。

    文:海天大路


    目录

    下一篇       谁是谁的根本?|《论语》一得1.2

    延伸阅读:古文新说《弟子规》(目录)代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老吴所求:有学者认为,“学而时习之”之“习”无温习、复习之意。依据,“习”原字为“習”,从“羽”,许慎《说文解字》释为鸟练习飞翔,释为“练习、演习”为正解。
        海天大路:赞同您的意见。
      • 孤鸿学士:老子教人低调做事,孔子教人高调做人。体会体会。
        海天大路:@孤鸿学士 :+1:
        孤鸿学士:@海天大路 直接翻译成:多干事,少说话。
        海天大路:@孤鸿学士 谢谢关注,窃以为孔子教人高逼格做人,调门还是适当低一点的,比如孔子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真正按孔子说得做人,有点累,大家都做到的话,天下太平。
      • 李默遥:开讲《论语》了啊。学习中。😊学而时习之,学,学理论;习,运用尝试,用理论指导生活,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海天大路:我也没看过,只看过零零星星的篇章,前头刚看完《大学》,这不也正补课嘛。
        李默遥:@海天大路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老祖宗的智慧是有相当借鉴之处的。说来惭愧,受党国教育多年,以前对孔孟之道颇为不屑,年事愈长,倒也觉得自己真是浅薄了。四书五经都没看过,就人云亦云地称孔圣人为孔老二,年少荒唐没脑子,想起来就是一身冷汗。这课得补,跟您学习了。
        海天大路:@李默遥 上午好。确切地说,开学《论语》了。赞成您的理解,这是最深刻的道理。

      本文标题: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习的是什么?|《论语》一得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gg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