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十八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有言:雌道。强而能守弱,大而能处下,刚而能用柔,得雌道者也。柔弱者生之徒,以其向生之心而循强大之顺,故刚而能柔,刚柔并济者也;坚强者死之徒,以其背生之心而行鲁莽之逆,则刚而又刚,亢龙之悔者也。
是以天下之至大者,中和者也,阳质而能阴行,阴阳和合而用夜行之道也;故知雄而能守雌,刚柔并济而能守柔弱之心,厚德积福而能布施于天下,无敌于天下也。
原文: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有言:循道有常。天道益生也,故天道与善生者也。张弓者,蓄力待发也,弓满之时,高者自下(弓上端下移),下者自高(弓下端上移),余者自损(弓长径缩短),缺者自足(弓短径加长),一动而四者调。故曰:“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所谓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者,人之私心利欲之道,非法天地之正道也,乃逆天而行之道也。而能够行“损有余而益不足”者,有道之人也。故圣人厚德而博施,利人而不与人争利,行天道者也。君王能行“损有余而益不足”之道者,贤明之君也。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有言:雌道。水滴石穿者,累积之功也,故贵在持之以恒。天下人莫能行者,或以不知,或以知而不能行,或以行之而不能恒也。而雌道者,君王之宝也,职责所在,虽忍辱负重,必负重前行,不屈不挠也。正言者,君王之所爱,天下之达道也,常人闻而哂之尔,故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焉,(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注:和,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理解为调和。怨,源于个人的私心和利欲,源于个人的标准不能统一,因此而产生纷争,进而因为对于纷争的解决办法不能满意,于是产生怨愤。对于纷争双方或者多方不能解决的情况下,需要依靠族长或者设立君王作为公正人和中间人,以公认的标准对纷争进行裁判和调解。虽然纷争方能够听从调解人的决定,但是还有不满怎么办?于是和大怨往往留有余怨,所以不能称之为善。而如果需要圣人出来调解的大怨,圣人只是以“右(最高)”调解人的身份进行调解,既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也不会责备任何一方,只是设法妥善的解决问题,并且签署和解协议,使德高望重之人守护协议、契约,使善于执行的人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何为善人,守信者为善人,不争者为善人,善人常施与而不索取,善生者也。天道与生,故天道与善人也。
有言:循道有常。在某些具体事务方面,老子提出要做善人,这与之前所说的圣人无亲无疏,善人和不善人都会平等对待没有冲突。因为圣人行天地之功,就是以生生不息为之目的,对善人生养教化之,对不善人亦生养教化之。而天道与善者,乃善人不争而行雌道,能够顺天地之时势,善于修身养性而能长久之道也,能长久者则自致者也,自保之道也,天至公、至平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