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有佛气儿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观经疏《楷定记》《传通记》《讲录》02

观经疏《楷定记》《传通记》《讲录》02

作者: 5cc1a542ec19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1:27 被阅读200次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关注公众号,一起学习《观经疏》

    【原文】

    沙门善导 集记


    【注释】


    次、撰号

    【撰号】沙门善导集记

    【记】“沙门”,具音名“沙门那”,或云“桑门”,皆梵语也,此云“勤息”,勤善息恶故,盖出家人之通称也

    两字别号,自斥其讳。善能导御,从德立名。如《遗教》云:“譬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此喻如来大调御师。今取自称,必有深由。诸传同许弥陀化身,实是法界大导师也。

    然“集记”言,特表谦下。和光利见,意显于斯⑴,即是述而不作之谓,亦是楷定古今之故。或表集记梦中指授,云云。

    ————————————

    1 “于斯”,原本作“斯于”,今改。

    (注: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鸠摩罗什译《佛遗教经》)

    沙门善导集记。

    题下安撰号。通论有五由,而今正为拣诸师疏。如“呈证文”言“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文)。不记自名,何为拣别?是故每卷安撰号耳。

    言“沙门”者,此云“勤息”(勤修众善,止息诸恶),《观念法门》及《般舟赞》并称“比丘”,自余七帖皆称“沙门”,应有其由,学者思焉。今师道迹,如常所说。有说“讲者临撰号文,则宜避名唱‘沙门某’,直称名者,非尊崇礼”(以上)。若依《辅行》一之一(三十五纸)云“西国风俗,称名为尊;此方风俗,避名为敬。则避名者,非但中夏,又顺日域,之俗礼(中夏日域呼处为敬)”。有说“今称名为尊敬之礼”。《楷》云“《遗教经》佛喻善导师,今取自称,必有深由。诸传同许弥陀化身,实是法界大导师也”(文)。此就权述,称名为礼。若约所弘法德论之,弘愿念佛为善导(导师)法。《寿会》下云“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于此经中生导师想”。《行卷》释云“悲愿犹如导师,善令知凡夫出要道故”(文)。善令知者,善导之义(此指念佛名善导法。宜哉!释尊将说念佛,住念佛三昧,称“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今师楷定古今,弘通善导师法(祖偈云“善导独明佛正意”),人名实称,所弘法德,故称其名还为敬耳。

    言“集记”者,《楷》云“此言特标谦下”即是述而不作之谓”(文)。准《礼赞》云“谨依《大经》及龙树、天亲、此土沙门等所造《往生礼赞》,集在一处,分作六时。”“呈证文”言“余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然佛教幽深,不敢辄生异解”(文)。则言标谦者,亦有其由也。

    《楷》又解云“或标集记梦中指授”(文),准呈证言“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或言“此义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则言标“集记”梦授者得焉。《了音钞》云“诸师疏或云‘集’,或云‘撰’,人意乐非义异”(文)。准《般舟赞》言“善导撰”,则言“意乐”者,亦未必非耳。

    自下正文中,古记为三分:“先劝”等九字及偈为序分;当卷开章,“此《观经》”下至依文终,为正宗分;呈证一章,为流通分。

    当卷文中,古来分科,可者取之;似不可者,置而不议。

    试为科解,俟识者决。

    ————————————

    (注: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经卷,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次解撰号者:

    “沙门”者,《释氏要览》云“肇师云‘出家之都名也’。梵云‘沙迦懑(门字上声呼之)曩’,唐云‘勤息’,谓此人勤修善品,息诸恶故;又,秦译云‘勤行’,谓勤修善品,行趣涅槃也。或云‘沙门那’,或云‘桑门’,皆译人楚夏尔。《涅槃经》云‘沙门,此云善觉’”(已上)。又,《涅槃经》(三十六)云“阿难言:‘世间贫者,乃名沙门’”(已上)。

    又,“沙门”有四种。

    《涅槃·三十四·迦叶品》云“我于经中,为纯陀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到道,二者示道,三者受道,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即是污道”。

    《瑜伽论》云“一、胜道沙门(佛);二、说道沙门(舍利子);三、活道沙门(阿难陀);四、污道沙门(犯重比丘)”。

    《俱舍》云“一、胜道沙门(谓佛独觉,自能觉故);二、示道沙门(谓舍利子说法示道故);三、命道沙门(阿难以戒定慧为命故);四、污道沙门(犯重比丘也。《律》云‘摩诃罗’,谓老比丘喜盗他物也)”。

    因问:沙门称释氏,始于何时耶?

    答:《高僧传》(五)云“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已上)。

    《四分律》云“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已上)。

    “善导”者,

    问:考诸《传》,似善导有多类,谓《新修传》(中卷)举三十三人中,第二十五善导,第二十六善道,是似二人;又,《念佛镜》作者善导;又,法照、少康二师号“后善导”。今撰者,何师耶?

    答:《念佛镜》云“有道绰、善导、怀感等,已往生者”,明知彼作者、善导是别人。“后善导”者,后人所名;既有别名,知非撰者。今撰者,即彼人也。

    问:若云“第二十五篇遗命善导即今撰者”者,今《瑞应传》,少康作也。而此《传》中不载大师遗命事,定知大师可不遗命,后善导之所述不可不信。又,多传中不云遗命,明知遗命是可别人?

    答:《新修传》《戒珠传》《龙舒净土文》皆以今家为遗命师;又,《白莲记》云“善导和尚临终,缘高树舍身而逝”(已上)。况名字行相大同今家,何依遗命一事忽云别人?彼《瑞应传》不载灭相,故非相违。

    或云:今师非遗命人。所以然者?《续高僧传》云“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已上)。此文遗命,举所化事。况此《传》者,南山作也。南山入灭,先于和尚迁化,历十五年,决定不可载今家入灭事。而敏仲侍郎等,误见《续高僧传》文,以所化事为能化相也。

    今云:此义难依用,只任诸《传》文,应言能化所化俱是遗命。

    所谓所化舍身之后,久经年序已,大师亦遗命,有何矛盾?凡戒珠等四人,决定不可迷于《续高僧传》文意,即有二由:

    一者《传》文分明载所化事,亲见明文,何致谬解?彼国之法,童稚知文,黎元辨诗,况弘教沙门,明文居士,如何塞眼,不看明文?

    二者乾封二年南山亡,永隆二年和尚卒。二人俱是龙象,四海一国皆知,一国受生之辈不知前后无常哉?然戒珠等,何言南山自天降,再记西方往生?明知《续高僧传》外,更闻大师遗命之事也。何况《新修传》云“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报之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焉”(已上)。看此文相,非写彼《传》,加之曲记入灭言辞等,全异彼《传》。

    《新修传》云“导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逼迫;情伪变易,无暂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佛威神,骤以接我;观音势至,亦来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不于弥陀法中以生退堕’。愿毕,于其树上,投身自绝”(已上此传非写僧传)。寔知,戒珠等别知其相也。

    但至三异者:

    先,“导、道”音同,故非相违。《念佛镜》云“善导、怀感”,此与今同。

    次,灭日异者,或传说不同,自有真伪欤?或权化随缘,入灭有差别欤?例如玄奘入灭年代,《述记》云“六十三,二月五日”,《帝王年代录》云“六十五,麟德元年乙巳二月六日”。又,妙乐《入灭灵应传》(第五)云“七十一,二月五日”,《年代录》云“七十二”。不测二师,为权为实。就中今家弥陀垂迹,随机缘故,入灭日异欤?例如释尊出家、成道异说不同。《梵网经》云“七岁出家”。《智论》云“十九逾城舍国王位,三十成道转妙法轮”。《法华记》云“准《杂宝藏经》,罗云是佛得道夜生。以罗云六年在胎,若佛十九出家,乃成二十四成道;若三十成道,乃成二十五出家。不同见别,不须和会”(已上)。又,宝法师释云“《长阿含》(第四)云‘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八日成菩提,八日取灭度’(已上),次文云‘二月如来生,二月佛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已上)。又,《灌佛经》云“佛告诸天人民:‘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出家,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成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入般涅槃’”(已上)。诸经八日皆同,说月有异,唯二、四别,不言余月。

    次,灭相异者,《祖师会》云“权者入灭,随机不同。如彼龙树菩萨入灭,或云为引正太子所害,或云如蝉蜕迁化。大权所作,随机不定。两篇灭相,各且可载,机见不同”(已上)。又如天台往生都率、西方不同。《妙乐会》云“然大师生存常愿生都率,临终乃云观音来迎。当知,轨物随机,顺缘设化,不可一准”(已上)。生处灭相虽异,随机设化意同(云云)。

    问:今师,“禅师、法师、大德”等中,何名耶?

    答:异说不同。《续高僧传》“山僧”,;《瑞应传》“禅师”,;《西方略传》“和尚”,;《净土往生传》“高僧”,;《念佛镜》“律师”,又“阇梨”。

    问:有人称“京师和尚”,亦称“大师”,有其证耶?

    答:《新修传》云“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等”(已上)。

    “京师”者,王城名。《长房录》(十二)云“京者,大也;师者,众也。大众所聚,故曰京师”。

    又,“大师”者,《显要记》云“善导大师于《礼赞》中释此三心”(已上)。

    “集记”者,集圣僧指授,记之笔点,故云“集记”也。

    难云:大师制书五部之内,除《般舟赞》外,余四部皆云“集记”。然余三部既无证定,知“集记”者,集经文义,非证定义。

    答:“集记”之言,彼此虽同,其意各别,有何妨碍?然《礼赞》中,集诸礼文,《观念法门》及《法事赞》集诸经文,故云“集记”。今《疏》文中,集圣僧说,亦云“集记”,其义无妨。

    凡章疏中,或云“集记”,亦述,亦记,亦撰,亦作,亦造,亦制,亦跋,只是作者意乐各异,无别意趣。

    凡题下置撰号者,《论注》云“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

    问:依法不依人,《涅槃》极诫,何云“因人重法”?

    答:昔依四法,今依四人,具如《注》记。

    又,震旦之法,开讲之时,多不读撰号。《弘决》(一)云“西方风俗,称名为尊,如子之名,兼于父母。佛当生彼,预设斯仪,使慕德称名故也。此方风俗,避名为敬,故以所居而显其人”(已上)。

    用钦《阿弥陀经记》云“名讳者,世以《礼记》云‘《诗》《书》不讳,临文不讳’,遂乃读之,何错误不仁之至于此耶?岂有为人资子,而不讳师父之名乎?于汝安乎?安即为之,吾未如之何也已矣。《礼》以《诗》《书》文内有涉此字者,故不讳之,非谓教汝临读之时,特称其讳,智者慎之”(已上)。

    泉涌寺云“教院有二义:一限开讲之时可读师号,二不可读撰号。律院一同,不读撰号。依之,读道宣字,上字‘道’下字‘宣’也”。

    问:偏用善导,颇似偏执。净影,释义之高僧。嘉祥,三论之祖师。天台,法华之宗师也,位至五品,证发三昧,身备十德,心住十乘;昔在灵山听《法华》,今生神州弘一乘。南山依天告,知灵山听众。香象叹曰:“南岳、天台,是僧中师子象也!凡大法东渐,未有如此德行。”何局《观经》,致其谬解,须依彼《疏》而求出离,如何?

    答:先师云“诸师非愚,所掌各异。皆如来使,知机知时,各弘其教。但于净土宗,今师不似余师也,机教得时,何师诤德?依用今师,即有三由:一、入于大藏信手探之,得《观无量寿经》;二、禀承西河;三、发得三昧”(云云)。

    今加云:四、“证定疏”;五、今师本地,即弥陀也。岂迷本地利益,徒设末俗谬解?

    就中证定祈愿之时,即云为“楷定古今”。和尚已前作《观经疏》,天台等三师也。

    即知:天台鉴当机,弘圆宗以为正;善导鉴遐代,弘净土以为正。两师俱是,内鉴冷然,所解岂违?各当其机,设一化耳。

    例如彼天台,药王垂迹,专弘一乘真实之文;慈恩,本地观音,偏立三乘真实之义。

    今亦如是,何况《传》曰“佛法东行,不如禅师盛德”。择瑛、用钦等皆判善导即弥陀化身。若尔,药王将弥陀,胜劣如何?天台与京师,各化机缘。

    即知:弘圣道时,以证理为津梁;弘净土时,以往生为极致。若不尔者,宗义何显?

    各以当部所贵之法以为正业,不假余法,故宗义即显。然天台等,让化今家,且蔽宗义。

    又,偏依之由,《选择集》分明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经疏《楷定记》《传通记》《讲录》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lr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