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看《道德经》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作者: 天圆心灵郭智刚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07:10 被阅读0次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吕祖解:

    此章申言何也。恐人易看。不留心穷究。故复按也。请其旨。要人到上德不德。情欲尘心。一毫不著。希圣希贤念头。一毫不染。尽忠尽孝的意思。都不存毫厘之念。到无为地步。是此旨也。何为绝圣。忘神入太虚。何为弃智。忘忘于空。何为民利百倍。无为后诸气化淳。听其自然。谓之民利百倍。何为绝仁。冥中更冥。何为弃义。除意归仁。何为民复孝慈。入无为到了捉摸处。不知己快。不知己乐。听其生化。谓之民复孝慈。何为绝巧。不自作。了然而生枝叶。恐聪明反被聪明误。何为弃利。不生贪求。恐求盈而反溢也。无为盗贼无有。不聪明。不求盈。而无害生。谓之盗贼无有。何为此三者。虚空灵是也。何为以为文。不粉饰造作。自作聪明而求盈。何为不足故令有所属。以中求中。为之不足。以中求中美。不盈不溢。常常冥忘。不待去求。而自令有所归。何为见素。不彩之文之。何为抱朴。为寡欲。不盈之溢之。总归纯化无育的地步。合于无极之始。反归于空。乃申明上章之意也。

    《道德经》每周一悟天圆心灵教育科技(北京)研究院心灵学(中国)研究员郭智刚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涵盖社会人生之道,天地变化之道,自然永恒之道。从社会人生、天地变化之道看,因为人世间就存在凡与愚,凶与恶,忤逆与残忍,所以圣人才提倡恢复圣与智、仁与义,孝与慈这些都是天经地义,人所当持的最高道德准则。从自然永恒之道来看。天性自然而然、本来如此,无所谓凡与圣,孝与慈,圣不以为圣,智不以为智;孝不以为孝,慈不以为慈,天性如此,毫无勉强做作。从自然永恒之道观,没有凡哪里来的圣?没有愚昧要智慧做什么?天性明德不亏不损,仁义礼智信念兹在兹,合于天是至孝,同于道是大慈。所以神圣佛仙都是大慈大悲,仁慈至善。人世间巧于一时,利于一方,幻得幻失,小巧小利,使人神昏德损,失去生命的能量,是为盗贼。知道巧与利的层面与功用,用巧而不迷巧,有利而不陷溺其中,通于自然永恒之道,无往不利。

    道之體無凡無聖,無智無愚,無利無害,無生無滅。人不悟道之體、德之本,或執著於物質,或執著於法相於宗法教條訓詁文字,此所以“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道非幻灭六识,不落于言语文字,不足道,故令有所属。属,归属之意,归属什么?“见素抱朴”。素,本质,本来之意,万事万物万灵的本质是道,朴与素意同。见道,守道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孟子说:“从其小体为小人,从其大体为大人”。这里说的私是指小人,小人就是局限于感官认识,不能通达自然无为之大,由此产生欲望都是基于感官物欲。人生在世,基于感官生存,没有感官体验不称其为人生,感官有局限性,基于感官产生喜怒哀思背恐惊,造成身心不安、身心障碍,产生不理智的行为,影响、恶化人际关系,导致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和谐,世界不和平,造成循环往复的不良影响与后果,圣人有鉴于此,慈悲济世,让人“见素抱朴”,才能超脱感官欲望的局限,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才能依道顺德,感官归正,生命升华,个人身心愉悦,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人类和平、大同,归于自然自在。“少私寡欲”实为君子坦荡荡”通天彻地之道,实为“君子终日乾乾之道”,光明至善极乐永恒之道。

    参考经典:

    《吕祖解<道德经>》

    张玉林先生著《漫谈<金刚经><心经><坛经>》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心看《道德经》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sc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