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下面庄子发表了一番言论,并且自问:“不知其与是类乎?”“是”指的是前面“古之人,其知有所至”那一段。不管两段话能不能归为一类,姑且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将二者等同。
为什么庄子要先来个自问自答,用意在于让我们知道,一切的言说,都不过是表达含义的工具,只要能使人明白意思,不管怎么说,都可以认为是对的。因此上,根本没有是非,是非实际是彼此没有搞清对方的用意,从而产生的误会。
下面就来试着说说。在这段话里,庄子谈的是形而上道,和上文那一处不同的是,这里是由现象向上追问道体的存在,而上一次是由形而上到形而下递降的叙述。“有始也者”,是说一切事物都有开端,有一个起始。“有未始有始也者”,继续向前追溯,开始还应该有个开始。“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这还不是究竟,还可以再逼问下去。儿女是父母生的,父母也有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推演到最原始的那个节点,那就是时间的开始。其次,从万物的存在来看,“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由无中生出,无也可以不断向前追问:“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既然说上帝是造物主,那么上帝的妈妈是谁?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些问题,世间的宗教、哲学,甚至于科学,都很难给出答案。道家只用了四个字,就是“无中生有”。但是“无”是什么呢?无是不是什么都没有?老子讲:“无,名天地之母;有,名万物之始。”“有”是生成万物的动能,用科学的术语,就是“能量”。“无”是道的本体,它是虚的,正因为虚,才能有。有无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二者密不可分,不像西方文化讲的,本体与现象是截然分离的。
时间是“无始”的,所以也就无终。问到最后,都要归结于“一”,“一”就是道。
庄子这番话,是教我们明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道理,能够“得一”,也就是《齐物论》里讲的“以明”,那么人世间一切的是非曲直,都能以不辩获得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