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905703/01dfb2c182bb3e63.jpg)
我这人招老头儿喜欢,大抵是在老家没事儿的时候,总愿意围着一帮老爷们侃大山、扯闲淡。那帮老爷们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冬天,找个避风的墙角,晒着温暖的太阳,眯着眼睛,点袋旱烟,那些故事就随着发黄的牙齿,蓝色的烟气,乘云驾雾般飘了出来。
1
咱们按时间前后说起,先来段《三国》。《三国演义》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三分魏蜀吴的场面最终变成了西晋一统、司马氏大权独揽的局面。可是村里老爷们不服啊,蜀汉不仅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更有“卧龙先生”诸葛亮,他们打不赢是不可能的,历史肯定出了问题。
所以他们在正史之外,又发展了野史,或许就是他们心中的正史。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人家蜀汉刘皇叔才是正统啊,千万不能让司马懿这坏人坐了江山,于是就有了“死诸葛害死司马懿”的经典传说。
这可不是什么信口胡诌、一派瞎扯,他们说的可是有板有眼、不容置喙。
话说当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前,诸葛亮就想到了司马懿这老贼一定会来翻他的兵书,于是心生一计,算定要弄死他。
这个计谋非常巧妙和凶狠,以致于活着的司马懿到底还是死在了入土的诸葛亮手里。
那天司马懿带着曹魏大军浩浩荡荡地杀进了成都。到了相府的时候,司马懿下了命令,小妾、财宝、古玩什么的,老子统统不要,一并赏赐给有功之人;但凡书籍什么的,一概不许乱动,违者立斩不赦。
司马懿老奸巨猾、心狠手辣,当然没有这么慷慨和善良,他之所以让兵士先行搜刮,是因为害怕老对头设置在相府里的机关。他的真实意图就是让那些小兵先去趟雷,确保安然无事之后,自己再行出手,这就叫谋定而后动。
那些小兵们非常感动,对司马老帅感恩戴德,扛着美女、财宝和古玩,井然有序地撤退了,留下了保存完好的一桌书籍。
看到了吗?这就是格局,小兵爱财,大帅爱书。
小兵们走后,司马懿一个人静静地待在那里。他慢慢走上前去,发现丞相办公桌上确实有一部兵书,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八阵图》。司马懿老谋深算、颇有城府,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流血冲突让他愈发谨慎小心,他太熟悉这个老对手了,他们相爱相杀,既欣赏敬佩对方的才华,又拼命想置对方于死地。
为了以防万一,他拿出宝剑拍了拍桌子,又拿块盾牌挡在胸前,伸出脚踢踢这里,踹踹那里,在证实没有机关之后,慢慢地坐在太师椅上。他开始翻阅那部兵书,可是又担心诸葛亮在书里下毒,就倒着看书。兵书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实在太精彩了,它不仅系统总结了诸葛亮一生的作战思想,还将奇门遁甲之术分析得头头是道。
他太兴奋了,简直到了拍案叫绝、不能自已的疯魔地步。他不住地蘸着唾沫捻着书页从后往前翻,越看越兴奋,越琢磨越有味儿!在看到倒数第七十二页的时候(正史记载,司马懿确实活了七十二岁),突然出现了一行大字,“司马老贼必死于此节”,司马懿还没有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儿,就死翘翘了。
原来那部书确实有毒,应该就是名震江湖的“我爱一条柴”、“奇淫合欢散”之类的威猛春药。毕竟司马懿年事已高,那玩意儿极有可能早就不举,过量服用此类药物肯定会造成心跳飞速加快,进而引发猝死。而且人家诸葛亮何等英明,早就算计好了司马懿,就是把春药从后往前下。
这样一来,老农民们乐呵了,到底是人家诸葛亮计胜一筹,入土了,照样能够玩死你,这就是民间流传甚广的“死诸葛害死活司马”。这个故事也告诉大家,蘸着唾沫翻书是不值得学习的,司马懿因为这个不讲卫生的坏习惯而付出了生命,代价惨重!
2
三国之后,就到了西晋,这个时候有个民间故事叫《梁祝》,与《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棒,号称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娓娓道来、意境凄美,讲述了梁祝二人从女扮男装、同窗三载,到互生爱慕、举案齐眉,最后劳燕分飞、化蝶而去的感人爱情历程。
可是人家老农民不在乎这些,这辈子能够说上个媳妇儿就很不错了,过的是“丑妻薄田破棉袄”似的小农生活。
他们对于梁祝同窗三载,梁山伯竟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人这一说法十分不屑。我当然也不同意,我想的是:要么梁山伯就是个榆木脑袋,一点也不懂女人,女人前面肯定是丰满浑圆的奶子啊;要么祝英台就是个贫乳,从外观上一眼看去,和男人差不多。
我们村的傻儿在一番调教之下,都能追着扎辫子的大姑娘,要求摸一摸胸部。梁山伯读了那么多的书,脑子肯定是正常的,不懂这个,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为了让这个故事圆满地进行下去,老农民特意进行了完善。
具体是这样子的,一般来讲,祝英台同学去小解的时候都是最后一个去的,当然还得是一个人去。但是“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事情还是差点露了馅儿!
那是个盛夏,热地厉害,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了消暑而吃了很多西瓜。梁山伯大快朵颐、饕餮盛宴,类似我这样的猪头乱拱;祝英台樱桃小口、细嚼慢咽,好像蜻蜓点水、蝴蝶穿花,但也吃了不少。
西瓜多汁而利尿,二人晚上被尿憋醒了。祝英台先去的,看了看旁边的梁山伯睡得正酣,又因为是深夜,她放松了对于男性的警惕,蹲下了。说来也巧,就在这个时候,梁山伯也醒了,他吃的实在是太多了。梁山伯起初是不想动的,但是压不住,本着“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的原则,急匆匆地起床,提着裤子就直奔五谷轮回之地而去。
那天月朗星稀,乌鹊南飞,月亮姑娘似乎是有意成全这对碧玉佳人,特别地亮,跟现在舞台上打灯光的效果差不多。祝英台同学正在一边蹲着,一边拿着小树枝划拉,这样子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温习一下白天所学的功课。
她学得入神,没留意梁山伯跑进来了。梁山伯刚想提起裤子来,哗啦啦放水,不曾想看到茅厕边上有一团黑影,还没尿到一半,就被吓回去了。
“呜呀呀,不知是哪位兄台在此?”
祝英台一听坏事了,但是脑子活,不急不忙、随机应变道:“梁兄,我是英台,因白日吃瓜过多,在此小解。”
当时的角度是这样的,祝英台蹲在茅厕下方,暗处;梁山伯因是雄性,不太在乎隐私,在明处,就着月光站立尿尿。
由明向暗,一片漆黑;由暗向明,光明正道!
梁山伯对于祝英台的下蹲动作,非常不解,“英台,七尺男儿,奈何屈膝,不如迎风而立,尿他个三丈之远!岂不雄哉?”
祝英台也慌了,难不成隐瞒了三年的秘密就这样守不住了,以后两人就会走到这样的境地“我把你当兄弟,你竟然要泡我”。
祝英台当然要守住秘密,发动聪明的大脑,一边划拉着手中的树枝,一边气沉丹田绣口一吐,“梁兄,此言差矣!岂不闻圣人言,‘站着尿尿狗浇墙,蹲着尿尿写文章’,梁兄不要过于迂腐,似我等高雅之人,绝不可跟凡夫俗子、市井之民苟同啊!”
梁山伯听完此话,深表赞同,提着裤子就蹲到祝英台旁边,也划拉着小树枝探讨起圣贤文章来,憋了一半的尿由于上半身压力的作用,排泄得异常顺畅。
从此以后二人上厕所都是蹲着了,自然而然地相安无事,大致是大解的时候也是这种姿势,别人也都不怀疑,这个故事经过老农民的一番解释,非常合理。
3
两晋之后是什么朝代,我也记不清楚了,只是朝代歌中是这么唱的,“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这个时间跨度太长了,要一直这么写下去,我肯定得吐血而亡。
咱们就再说一个清朝的事儿,之后就此打住!
到了清朝,有一件悬案,那就是康熙他爹找不着了!康熙他爹应该是顺治,抱歉我只能说是应该,具体原因我就不说了。顺治因为心爱的妃子死掉而消极厌世,据说是跑到五台山清凉寺出家了。
想想咱们还真是幸福啊,生在平凡之家,没有宫斗和倾轧,不但有疼爱自己的亲生父母,还不用整天担心因为说错了一句话甚至是半句话而被阉割或者杀头。皇家子女即使顺利长大,男的差不多都被兄弟砍死了或者毒死了;女的还好些,远嫁到草原或者荒漠,跟个从未谋面的男人成婚生子,名义上为了千秋功业而流芳百世,实际上大多数过着糟践遗弃的一生。
扯得有些远了,咱们还是说顺治。顺治对待儿子不咋地,导致康熙八岁直接登基,完全就没有童年啊!压根就没掏过鸟蛋、玩过泥巴、捣过马蜂窝……可是人家康熙毕竟是千古一帝啊,在治理好国家的同时,还不忘多次去五台山找寻亲爹,频率暂定为每年一到两次。
顺治那时候成了老和尚,秃瓢脑袋光线感十足,可是既然出了家,就要一心向佛,对于尘世之事早已不闻不问。康熙去五台山的时候,顺治肯定是知道的,他一定是躲在了某个不知名的山洞里,面对着青灯黄卷、念着阿弥陀佛。
这样子的话,康熙即便是每次去,也是肯定见不到顺治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顺治在康熙第九十九次登上五台山、走进清凉寺的时候,终于被感动了。他就以一个老僧的身份在佛像旁边看着康熙,端详着自己的儿子从蹒跚学步长成了雄壮男人,心里面止不住地感动。
他想认儿子,可是又放不下佛祖,心里感慨一声“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在巨大的心理纠结之下,他终于决定不说话,但是要做出一个暗示。康熙过来看到了老僧,通过心理感应,隐隐约约地觉得那就是父亲,可是千万次问候之下,老僧依旧不理,康熙也就放弃了。
在康熙刚迈出寺门的那一刻,老僧拿起把剪子,剪了下佛灯上的线头,然后把剪子张开,“哐啷”一声,倒着扔在了桌子上,飘飘然乘风而去。
康熙回过头来,凑近桌子,看了下那把倒放着的剪子,觉得老僧甚是无理,但没有计较,就下山了。等到半山腰时,康熙幡然醒悟,那把倒放着打开的剪子就是个“父”字啊,那个老僧就是我爹。
康熙赶紧原路返回,可是老僧已经不见了。从那之后,康熙再也没有见过顺治。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村里磨剪子戗菜刀的二蛋讲的,虽然有水分,但我信了!
反正正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想写啥写啥,爱是啥是啥,从这个角度分析,老农民真实的想法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假的!再说了,古今多少事真真假假,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