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幸福、情谊、社会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看到这本《幸福的流失》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了12年前(多么可怕,一个天干的轮回),那时候还在做杂志,一个专题采访就是这个话题,我还记得当时采访一个企业家,他非常感慨的说:“我有阅历,有学识,思维开化进步,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幸福。”这个设问在今天是多么的熟悉——我XXX,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
这本书是从理论到社会实践全方位的分析和阐述“幸福问题”,当然作者是美国人,所以围绕的是美国的社会现状展开的。考虑到国情的巨大差异,我不想过多的讲书里面的理论,咱就结合实际,看看现在的我们该怎么才能幸福。
在普遍的认识中肯定是越富有越幸福,因为那意味着对更多的生活资料的支配权。但实际上是这样的吗?在幸福感调研中,结果是在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幸福感一直是下降的。这是为什么呢?先说下结论——幸福与物质和财富无关,只和“情谊”有关。
对于贫困线以下的人,貌似应该可以不遵循这个结论。温饱都有问题,当得到温饱的时候会不幸福。结论恐怕是这样的,因为往往解决温饱的路上,会损失很多情感。最简单的例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的亲人外出赚钱,肯定比在家乡要多,也许可以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然而孤独留守造成的情感缺失,是他们赚的财富远远无法满足的。
如果是工薪阶层或中产阶级呢,多赚点儿钱是不是就幸福呢?结论恐怕依然不乐观。城市打工族会时刻感受到焦虑和压力,为了生存忙碌,加薪只能快乐一下,然而很快就会被更强的工作压力冲淡;中产阶级理论上是最应该感到幸福的,然而在中国的人情社会结构中,大多数中产阶级者会陷入情感维护的危机,再通过更高的财富阶梯时,往往会不断损失亲情友情或社会关系。
其实这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因为根本上者就是个社会问题,因为在“市场民主体制”成为历史趋势的时候,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都无限趋向于市场和民主。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物质变为价值趋向,变成普遍共识,然而这无法解决我们作为人的本质需求。
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和其他动物有一点最本质的不同——人类学会了协作。协作产生了人际关系,随之而来的才是组织和社会意识形态。中国5000年的文明,制度的产生是在商代,有了成文的体制和法典,商代开始于公元前1600年,之前1000多年文明产生了却病不需要体制。体制的不断演化渐渐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取而代之的是规则制度和财富。然而我们对彼此链接的需求并没有改变,这也就是所谓的情谊,真正决定幸福感的,恰恰是这种出于本能的东西。
中国其实比美国还要好的多,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一直延续着情感至上的理念,不像西方社会那样遵从的是契约精神。从社会发展看显然契约化更进步,然而退回到个人幸福感可能中国这种人情社会反正会让人觉得更幸福。虽然我是比较倾向于契约化和秩序化,但客观的事实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要比西方人幸福。
但是我们其实也即将面临西方社会的问题,美国的幸福流失、日本的数百万孤独症、德国的社会阶层断裂这些问题或早或晚都会在中国出现。所以这本书真正有用的核心内容并不是定义了情谊的重要性,而是告诉我们在追寻物质满足的同时,不要为了实现目标二损毁任何情感的羁绊。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以工作和事业为借口忽视家人的感受;不要为了利益诱惑而出卖朋友;也不要为了获取梦想的财富而出卖自己的人格,那样会摧毁你全部的情谊……
有一天,我们终将富到买不到幸福——因为这一路你摧毁了太多情谊;
有一天,我们可能并不富有,但幸福始终萦绕左右——因为你一直在维系亲情、友情以及社会责任。
推荐:《幸福的流失》——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