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明心旅程》封闭式体验团体活动感受

1
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说:“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如饥悠悠如失也,意欲癫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有时睡数日不醒,有时坐数日不眠,有时将已身衣服密密缝完,有时将他人物件深深藏掩,与人言则无语而神游,背人言则低声而泣诉。”
以上引用古人陈先生的话,是他对精神障碍的记述,看这话的时候,作为文字爱好者,喜欢了语言的精炼,连痴呆都描述得如此优美、具像;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没有只从精神病症状学的专业角度去理解,而是深深感受到病人世界里的无奈与愁苦。
“默默不言,悠悠如失”:病人陷入深深地抑郁状态,不愿与任何人说话,失去感知现实生活及快乐的能力,社会功能出现了严重的下降,没有人知道他内心世界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意欲颠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病人感觉到内心极度狂躁与不安,并伴随着恐惧与绝望,却不能、不敢表达,这种被限制住本性的心理束缚,加重了病人的精神症状,生活中,是谁束缚了他的意志、剥夺了他的快乐,逼迫得他不得不用病症来表达?
“有时将已身衣服密密缝完,有时将他人物件深深掩藏”:衣服,就其功能而言,有多种含义,既有身体御寒的功能,又有心理防御作用、还有身份认同的隐义。
这句话描述出病人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内心的迷茫及寒冷,与现实世界是分裂开来的,那里没有温暖没有阳光没有爱,没有有生活气息,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人格结构;
“与人言则无语而神游,背人言则低声而泣诉”:他人与其交往的时候,病人经常表现出回避与沉默,谁也不知道他的精神在哪里、他到底在想什么,没有人与他说话的时候又会自己哭泣亦或喃喃自语。
在精神病人的世界中,是一片的孤寂、恐惧、不安、悲伤、无助、愤怒甚至仇恨、混乱,这里唯独没有,爱。

2
曾在精神卫生中心的诊疗室中,见到一个母亲带着16岁的患有精神障碍引发发育迟缓的儿子来就诊,在医生给孩子做完诊疗开药的空当,母亲很焦虑的对医生重新描述儿子的病情,她的脸色蜡黄,五官皱缩在一起,许是爱子心切,她的语速急且快,医生很耐心地解答她的疑问及用药的注意事项。
小男孩看上去只有11岁的样子,明显得可以看出他的精神状态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发育迟缓。他没有关注母亲和医生在谈什么,而是显得很无聊,目光游弋着四处逡巡,看到我,我对他微微一笑,他羞涩地对我笑了笑,充满着天真、可爱。
那个当下,他留意到我对他的关注及友善,他便走向我,用可乐瓶子轻轻碰我的胳膊,我继续看着他,轻轻问候他:“你好呀。”
男孩受到了鼓励,大胆起来,捡起桌子上的一个笔帽递到我手里,我拿过来,用一根手指把它放倒、又竖起来,这引发了他的好奇,跟我一起玩儿了起来,我的指尖儿对着他的指尖儿,他又笑了。
他拿起笔帽,又向我靠近了些,出乎意料地将笔帽突然扔进我的水杯里,然后看着我。那眼神冷冷的、又有些狡黠、防备,怕是他的生命中受到了太多的不允许和责怪带来的防御性表现,我还是对他笑了笑,轻说:“你真调皮。”
他依然羞涩的笑笑,轻松了很多,神色愉悦了。他母亲开完了处方,带着他去拿药,他有些许留恋却不得不离开。
我从窗户中看到他机械的跟在母亲身后,默默不言,悠悠如失,无语而神游。他母亲在前面急急地奔走,一直没有回头看他。呈现出来的是母亲陪儿子来看病,事实上,整个过程中,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情感链接。
我有些恍然,知道了这个孩子,为什么出现了情感障碍。我的心剧烈的疼起来,这个孩子需要的,只有药吗?怕是心病了,心病只有心药医,唯一有疗效的药是,爱。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因为自身的心理匮乏,给不了孩子应有的心理滋养,致使孩子出现各行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自然也会出现心理发育阻滞、精神异常所带来的厌学、早恋、出家出走、玩手机玩网游、叛逆、自残、与所谓的社会不良人员交往等异常行为,更严重的会危害社会、导致精神疾患等现象。
我知道,心疼是我自己的反移情,在这个被忽略、不被关注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受伤的自己。
3
受伤的“我自己”停留在4月29日周四的《智明心旅程》例行的体验活动中。我到达团体的时候,多数成员都到了,我在这里面浸泡了三年之久,跟我同期浸泡三年的成员,还有B和C,A则是第二年了。但是看到他们,我依然感觉缺少亲近感。
开场的时候,带领者E老师要大家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来表达在本期活动中自己要探讨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自动提议每人限时发言。
关于限时发言,以前也谈论过,但是有的成员表达感觉不舒服、不自由,谁也不想自己正嗨情绪正饱满的时候被打断,所以一直没有限时。
但不限时的结果是,在团体活动现场,出现分会场,表现在一部分成员的话题,在无意识层面引发现场分歧,另一部分成员将反感与无聊见诸行动,开启另一话题的讨论。
随着双方张力的扩张,严重时,会引起现场不同话题双方的直接冲突,由初期窃窃私语,到后期声音越来越大,现场两种声音交叉进行,造成了互相干扰、没有主题的混乱场面,团体中最奇葩的出现过三个分会场,互不相让。
对于分会场,无论发言的人如何表达愤怒、自己没有被关注到,无论带领者E老师怎么引领,还是屡禁不止。
这是很有趣的体验团体现象,发言成员在嗨的同时,没有能留意到其他人的反应,其他成员自然就用分会场表达不满。
分会场的出现是没有被发言成员关注到的其他成员的隐形攻击,而发言成员所表达的没有被尊重、没有被看到、对分会场表达愤怒的时候,这种愤怒也是被忽视的,当冲突出现的时候,分会场成员会义正言辞地说:你说你的,我们说我们的呀,我们又没有打断你。
在《智明心旅程》体验性团体中,飘荡着不被看到、不被重视、不被尊重的成员的真实自我,是原生家庭人际互动模式、情感流动模式造成的。
家庭成员之间用各种方式进行着攻击与隐形攻击。由于每个成员在各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中,学会的防御方式不同,自然会在体验式团体中展现得也不同,从而整体间的冲突。
从团体的体验活动中,我逐渐感受到,精神病症状,是患者对环境及其家人的隐形攻击,招招繁华,摘叶伤人,在精神病人打爹骂娘杀社会的时候,谁能说,这种愤怒不真实?无非是双方都躲在症状后面,求个心安罢了。

4
从动力心理学视角解读,毫无例外地,每个团体成员,在团体活动现场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完全是他(她)在原生家庭(原养家庭)的角色及与其他(她)家庭成员间互动模式的翻版。
“智明心旅程”封闭式体验团体的活动宗旨,就是人为营造一个社会人文且安全的小环境,为每个团体成员提供真正自由、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的“心的旅程”。
借此机会,矫正自己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原生家庭(原养家庭)中,想都不敢想,做都不敢做的自己。 尽管在团体体验过程中,成员之间不时会发生一些“冲突”。
所有的所谓“冲突”,都是智明心旅程封闭式体验团体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我们每个成员正是要团体中在经历一次次的“冲突”体验活动中,互相镜映、互相反馈、互相提示、提醒、互相矫正中达成“不打不成交”的人际和谐效果,进而在重返社会大环境下,具有应付自如且恰当的人际神功,再也不纠结,不焦虑更无恐惧感。
为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降低人生成本,真正实现自己,绽放自己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5
我想探讨的话题是在工作单位,面对领导,面对权威,不敢反抗怎么办?领导安排我到省内出差,我内心特别排斥,还有对单位同事的攀比,愤愤地想:“你凭什么只派我一个女人出发,而不派其他女人出发?”
内心充满了不被重视、不被看到、自己不值得被领导爱护的思想而无法表达,去到现场后,感觉自己被遗弃了,每走一步路都觉得委屈,每做一件事都觉得悲伤.
于是,我几乎每次出发都会生病,前年得了带状疱疹,去年得了重感冒。或许如果去精神科诊断,我还会有深度的抑郁,需要服用药物了。
真是古人陈先生的描述:“意欲颠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这种不能不敢,向内攻击,成了我躯体的病症。
今年单位亦是同样的情况,我把这个问题带出身体,用语言表达给团体。带领者E老师说与单位领导的关系,也是原生家庭的投射,我是认可的。
B和A分享了她们在工作单位上是如何应对领导和同事经历经验,我可以感受她们的用意是为帮助我,而不象往常那样,嫌她们话多,侵占了属于我的时间而将愤怒见诸行动,跳起来攻击她们,在她们心里,我是被评为危险指数五颗星的人,一个眼神就可以把我点燃,对我的异常反应,她们也是生心忌惮。
B是单位的领导层,她讲述了跟员工互动的过程:厨房里需要一个帮工,她觉得小李很合适,就安排小李去。她能看出小李不想去的纠结,可她做为一个领导,只有岗位的需要,只要小李自己不提出不能任职的理由,她就这样安排。
后来小李的老公打电话给她,说小李很抑郁,身体不好,担心不能胜任厨房的工作,哭了两天了。B说:好好好,我可以考虑换其他人,你让小李好好休养。
我看着B说话的样子,有些愤愤然这个女人怎么如此不通情达理,现在想来,还是对权威的愤愤然。
是呀,在领导的位置上,只有岗位需要,人情是次要的,我却象个孩子般,要让领导自己看到我,照顾我,怎么可能?这是单位,不是家,领导亦不是我父亲。

6
我的眼泪就又流淌不止,我的父亲已驾鹤西去,过去的一切都化为云烟,连我童年幻象中那个冰冷的河堤都已经梨花盛开,我又何故迟迟不肯归于现实..
“与人言则无语而神游,背人言则低声而泣诉”,夜夜以酒宿醉?
A对单位同事的表达是很有力量的,她不畏不惧,敢说敢为,是我学习的榜样,她被贿困于婚姻里。
她本期探讨的话题是什么是家?如何界定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在婚姻中,她是不断付出不断埋怨的那个人,怪老公体谅不到她,她怪他的无情,他的懒惰,他的逃避,那种分分钟说我为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他凭什么不付出的讨伐。
这种讨伐的力量去到她老公那里又回旋到她身上,把她切割得片片淋漓,直至身体出现严重躯体症状。
家是什么?我对家的理解逐渐有了空间的概念,家是成员共同拥有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呼吸、生活,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
这个空间是受法律保护的,而血亲之间,这个空间是生来就一起拥有的。这样一个空间,本是用来互相关爱的,但由于父母是空间的创造者,他们由于性格缺陷,自身的成长经历,让成长中的我们受了很多伤,没有得到很好的滋养。
现在,我们长大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要用心建设它、经营它,而不是不停地抱怨原生家庭。
在A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抱怨与埋怨的负能量是多么巨大,它们又是怎样回旋到自己身上形成了心身疾病。
7
大家虽然有了限时的意识,但执行起来还是不那么适应,没有人严格守时。我建议,每次有个计时员,每人用十五分钟的时间阐释自己的困惑,其他人用五分钟回应。
还是会有看似回应别人,实则回到自己的经历中自已嗨的情况。这种自嗨状态,B是典范,她嗨得笑到眼睛弯成月牙儿流出汪汪的泪,笑到脸色红彤彤地如熟透的苹果,带动得A、C、带领者E老师一起配合地笑,真得嗨出了境界,而我则感觉被排斥在外,深深地孤独。
我对他人的“自嗨”,是无法理解的,觉得哪有那么强烈的笑点呢,本身说得事件或许是悲伤的,她也会笑得嗨。
尤其是其他成员还配合嗨,应该是社会化功能比较完善的结果,而不是内心真实的感受。
更或许是我内心住着的那个小孩,没有人允许她笑得嗨的缘故,她体验到的大部分是凄冷、侮辱、责骂,在她的世界里,唯独,缺少,爱,从而造成在自已团体里面的融合焦虑。
我在精神卫生中心遇到的那个16岁的男孩子,就是我内在小孩的投射,我心剧烈的疼痛 ,是心疼了自己。我的心病了,以往靠的是以酒为药、以泪为伴,现在知道,唯有爱,才是唯一的药。
这药,也只有我自己,才能给得出,淬以往经历为精,以岁月为华,以我心为引药,方能医治我纯洁高贵的魂。

8
团体剩余最后十五分钟的时候,应是C发言,他摇摇头,表示放弃。当大家没有间断地又想表达的时候,我说:无论他表达不表达,这个时间都是C的。如果他选择沉默,我们就陪他沉默。
C说:“是这样呀,那我就说说吧。”
B用这个时间印证了上期她回应C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观点,是不是让他不舒服。
C说是有些不舒服,再次叙述了那个学习班对他的意义。他的这次演讲,比上次流利、自然,也更多了自信。
带领者E老师阐释这个过程中,C在伟人毛泽东身上,投射了理想化客体,有他理想的父亲形象。
这让我想起NLP中,有个“撒金粉”的互动,就是借助内心的理想化形象,让他的力量化为金粉,撒在自己身上,从而增加自身的力量。C的理想化是毛泽东,也着实的有力量,不禁莞尔,暗暗祝福他有大好前程。
每个人都需要被看到,每个人都需要真实的表达,无论是C还是我,都是需要向A和B学习,主动、大方、自然、有力量、并且自然嗨。在团体中,成员之间相互镜映、彼此学习,是个体咨询所不能替代的。
写到这里,不免还是要借用古人陈先生的话,来阐述我自己为什么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为什么如此热爱这个行业,愿意为它倾注我的心血与经历,愿意花时间,与走在心理咨询路上的同道者为谋为友。
愿意用心用情对待每一个来访者,愿意花时间在《智明心旅程》团体中浸泡:“习医救一人,不若救一世也;救一世,不若救万世也,亦何言大而心善乎。吾尼山立教,不过救一世为心也。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我爱我自己,我庆幸自己经历了人世的创伤与沧桑,没有成为一名精神病患者,靠药物维持残生,而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