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个月,又和大家相遇了。最近这两年,沟通这个主题很火。先是各种书籍相继出炉:什么《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呀,《白岩松的说话之道》呀,某某某教你说话呀……再加上奇葩说的异军突起,更是掀起了一股辩论风潮。
不过说起来,“沟通”不是个新话题了。在培训师的圈子里,就有这么个说法:男讲沟通,女讲礼仪。意思就是男性的培训师,大部分都在教沟通。为什么都在讲?还需要反复地讲呢?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
有这么一个人,叫做管卫东。有参加过留学考试的同学大部分可能都知道这个人,他最早在新东方教书,号称中国GMAT第一人。有一次我上完他的课,课间聊天时候管卫东谈到,做了这么多年英文的培训有点儿疲了。他想做一个课程,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沟通问题。将西方那一套沟通的学问搬到中国来,提高中国企业里员工之间的沟通效率。
当时的我是不以为然的,西方那一套东西就这么有效吗?他太理想化了。现在的我,说起来,也还是有点儿不以为然。不过我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的方法能够发挥出的效力了。
就好比这本《沟通圣经》,与上期推荐过的《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一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整本书一上来,先从几个层面定义了沟通。啥是沟通?沟通有什么目的?沟通有什么障碍?怎么样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这之后,先是从听、说、非语言沟通几个技巧维度对沟通进行了分析。眼神往哪儿看,看多久比较合适;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怎么样更好地有效接受信息,需要做哪些准备等等。
比如作者提到非语言沟通这一部分时,提到一个概念:“重点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他怎么说”。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就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儿,都是一种沟通。
说到这里我自己有个例子。早些年刚开始演讲的时候,会特别关注听众的反应,一旦他们眼神有些许游离,表情失去专注,我就会想着是不是该在演讲里抛出个大招或者讲个段子,把听众拉回来。那时我常在一个俱乐部里演讲,听众们很nice,也很给面子,每次的氛围都还不错。
有一次,我精心准备了个题目,踌躇满志地上台。可刚开始没多久,就发现不对劲了。那天坐在第一排的观众里有一位叫Julia,是一位资深的HR,也算是我的半个mentor。从我说开场白起,Julia就一改常态,以前总是挂着笑意的脸上,一直嘴角紧绷。不露齿,也不微笑。冷漠的脸上还不时皱个眉头。
我一看到她这个样子,心里就有点慌。是我哪一部分讲的不好吗?还是今天的内容冒犯到她了?一边继续着演讲,我的脑袋里头一边在过电影一样找原因。讲到后面,虽然是在吹着冷气的空调房里,我还是大汗淋漓,下了讲台整个人有点儿身体被掏空的虚脱。
我私下去问Julia原因,我今天哪里讲得有问题吗?她这个时候反而笑了,说:“我就是故意这样做出严肃不满的表情,看看你怎么应付。”现在回想过来,她的表现,虽然一句话没说,也是一种沟通。Julia又说,演讲时你的观众有很多,你大可不必因为我一个人而影响了你整个的节奏。说到这里,Julia正是使用了肢体语言与我进行了一场沟通。就像“沟通圣经”里说的,沉默是很有力的沟通工具,但是你必须有技巧地使用。不得不说,Julia对这个技巧掌握地很好。
在介绍完技巧维度之后,是这本书的比较重要的部分。作者把沟通这个主题放到各个具体的场景中去,仔细地去讲如何做到有效沟通。比如打电话的时候怎么做到有效沟通,打电话前要做什么,打电话时做什么,打电话后做什么;主持会议或者参加会议时有效沟通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当面聊天,求职面试甚至撰写报告与商业计划书时等等各种场景下,怎么样去做到好的沟通。这部分就是操作手册了,像是说明书。但这样一种大而全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缺点。毕竟只有400来页,内容多了,很多就只能浅尝辄止,说得不透。
总结一下,这本书里头的很多内容不是新东西。在各个细分方向都有不少比这一本讲得更深,更透,更有效的书。但它可以给我们的启发是,沟通,是一门可以通过学习习得的技能。
一次成功的沟通,“成功的面谈,是一方或双方事前仔细计划与准备的结果。出色的面谈者和出色的接受面谈者是训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他们会不断练习相关的技巧,直到一切习惯成自然,不经思考就能够应用,只是他们轻松自在的态度往往让人忘记了他们其实在事前做过分析准备”。
比如书里提到的一个例子,有一位叫做比文的,是个优秀的演讲者,1946年他创立英国全民健康教育体系。但其实,他说话是有些结巴的。在他早期的演讲里,不时可以听到结巴之处,到后来他一直也没有克服结巴这个缺陷。但长期下来,他还是积累起了可观的词汇,最后几乎完全可以避开无法发音的词汇,成为一名优秀的沟通者和演讲者。
世界上生来就是天才的人太少,你我都是凡人。技巧的习得无外乎对的方法,重复练习,反馈总结。这本《沟通圣经》算得上是沟通领域一本比较浅显的入门入籍。简单,易懂,能大概指引个方向。
今天的一日谦言就到这里,大家晚安。
芝士会,欢迎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