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下》,其中对于“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这段话颇有感触!蚳鼃作为齐国的一个基层干部,一心想要为齐国效力,可是只是一个边睡小城灵丘的地方行政长官,离朝廷太远,谏言不方便,于是辞去灵丘长官,做到国家的典狱长,与国家领导人齐宣王更加紧密地接触,但是他提出了许多宝贵治国建议,齐宣王依旧没有采纳,他只好辞官而去。针对这件事,有人背后议论孟子,说孟子替蚳鼃考虑的很好,不知道有没有替自己考虑,于是孟子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原文如下:
孟子谓蚳鼃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蚔鼁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蚔鼁,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大意是:
孟子对蚳鼃说:“你辞去边陲灵丘地方官的职责,到中央去做典狱官,目的是想跟齐王进言献策。现在几个月都过去了,没有看到你进什么言?”蚳鼃向齐宣王谏言,齐宣王不采纳,所以只好辞职而去。
齐国就有人说:"孟子替蚔鼁考虑的主意是不错的,但是他怎么为自己考虑呢,那我还不知道。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个人看法:
在古代,读书人做官,都是有道义的,不是去混饭吃的,做官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做出为人民服务的贡献,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尽量自己把它做好,超越自身权责范围之外的,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向上级汇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至于上级领导采不采纳,就看这个上级领导的是否有责任心有公心。
像蚳鼃这样有责任的官员不断就面临的治国理政的问题向齐宣王建言献策,齐宣王就是不接受不采纳,一旦谏言超过3次,必然就会辞官而去,蚳鼃就是这样的官员,道不同不相为谋,绝对不是看中这个饭碗与俸禄!而对于孟子而言,在齐国他既没有去做官,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也就没有建言献策的责任,他完全进退自如,没有什么有求于齐宣王,所以他的进退宽松自由。
回到现实生活中,像古代这样有责任有使命有道义去为官的人不多,倒是发现许多人冲着公务员岗位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将来能升官,升官有机会发财而去,尤其是5年前,公务员考试居然成了天下第一考,想做公务员的人成群结队,当然做公务员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动机要纯,冲着升官发财,冲着去抢一个谋生的饭碗去做公务员,这个格局还是低了一点,如果立志为人民服务,立志为国分忧,立志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理想,我觉得这样的选择就宽松很多,可以做公务员,也可以做创业者,也可以做科学工作者…365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只要把本质工作做得极致,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怕就怕,做了所谓的官,在岗位上不但毫无作为,还干了许多贪污腐化的勾搭,不但没有造福百姓,反而危害一方,拖慢地方的经济发展。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29: 无官守无言责
2018-9-30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