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
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
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 唐·温庭筠《和友人伤歌姬》
温庭筠一个朋友痛失爱姬,悲伤不已,眼看他形销骨立,就要随故人去了,温庭筠不得不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月缺花谢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我们无法阻止与改变,因此不必太过悲伤。况且,花终会重新开放,月亮也会变圆。
“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还有什么方法能阻止你思念佳人呢?她像一朵娇艳的花一样,最终随流水而去。
首联以理性的口吻来劝说友人,颔联则加入了感性的成分,作者突然从旁观者变为了当事人,月缺花残这类事,我们可以不必悲伤,可现在逝去的是你最爱的人啊,怎么能轻易地就“销芳念”呢?“浓华委逝川”赞美佳人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她的怜惜之情。
“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这么出色的一位歌姬,就算死去了也是最绚烂耀眼的那个,连“九原春草”也会妒忌她的美丽。“九原”原指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泛指墓地。
最后,作者又跳脱出来,继续劝慰道:你不要学多情之人,过度消耗自己的感情,因为多情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朋友,温庭筠这番话自然没什么不妥,可如果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多情损少年”这样的劝慰未免太苍白无力了。多情之人,心里比谁都清楚,承受相思的折磨,一点好处也没有,但他还是心甘情愿惆怅终身,这种近乎狂妄的执着、至死不悔的坚持,才是“多情”的本质。
(摘自“古诗词赏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