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匆匆看了张悦然老师的《顿悟的时刻》这本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14108/dc3e2edbc823b6eb.jpg)
书封面是简简单单的蓝白色,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书的前半部分从人物、冲突、情节、视角、结尾等创作要素入手,探讨了小说写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涉及到小说的方法论和技巧;后半部分则围绕村上春树、波拉尼奥、门罗、麦克尤恩和伊根等五位国外当代作家及其作品做具体展开和解读,涉及到小说写作的风格和小说家们的独特旨趣。
看完这本书,我深感惭愧,因为书中老师提到的国外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我大多没有读过,也不知道不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真是孤陋寡闻。深深知道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义,象我阅读量那么少,知识面浅薄,自然写不出什么深奥的好文章来。腹中无墨难成文啊,所以我需要大量的输入,来补一下从小到大的缺憾。
那么只能从书的前半部分来阅读理解和参与体悟吧。这部分是写了小说写作中的一些问题。
小说的要素,或说是记叙文的要素,这是打小语文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教的。但知道并不一定意味着懂得,多少人记住了知识点,照样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何况,就连那些业已成名的作家和评论家,依然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要素”的魔力,比如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詹姆斯·伍德的《小说机杼》。同样作为一名创作者,在《顿悟的时刻》中,对于小说要素,张悦然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小说的人物
在《人物》篇中,张悦然将其分为两个章节讨论,一个是“情感的支点”——
“作家通过情感的支点,将情感注入人物的身上,使它们成为人物身上的元气。”
所谓情感的支点,指的是作家在决定动笔写小说的时候,能和主人公共情,在乎他在乎的事,理解他的追求,充分体会他的痛苦。
另一个是“敌人的馈赠”,讲的是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应有自己的立场,即使是次要人物,也不能仅仅成为作者的傀儡,而如果我们承认主人公并不是完美的,那么他的价值观当然会受到质疑和挑战——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敌人”,来自敌人的质疑和挑战是一种馈赠,它将会为主人公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作出改变提供契机,而我们所渴求的真理也总是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现身。
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小说里的每个人物拥有自己的立场。这个立场是由他的出身、过往、情感和性格建立的,表现为他的诉求和欲望。这个立场越牢固,我们的人物就越有尊严,也越有魅力。”一句话,就是人物立得住,不是片面化的纸片人物,要有共情能力。
然后是冲突
在《冲突》篇中,张悦然谈到“不稳定的关系”,她认为:“一段关系里的脆弱和不稳定性是非常迷人的。它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有人需要它。在这些关系里能够看到人物内心的摇摆和不确定。……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而文学并不承担让人归顺于社会规范的教化功能,相反,它时刻都在彰显人性的自由。……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具有某种蛮荒的天真,它一边探寻着新的文明,一边也在反对所有已经建立的文明。”有了冲突,人物才显得生动饱满。
再者是情节
小说是建立在情节基础上的,在《情节》篇中,张悦然以契诃夫为例,讨论了情节作为主人公的贴身衣服,带给人物的“内心的共振”。关注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正是契诃夫对现代小说产生的重要影响。此外,张悦然也在这一篇文章中呼应了书名《顿悟的时刻》,谈到“顿悟正是精神世界被照亮的某个时刻,也成为转而探寻人类内心的小说体现其戏剧性的一种方式。”顿悟式小说(更多体现在短篇中)的奇妙之处,在于顿悟使我们脱离了主人公,也脱离了以他为中心构建的小说。主人公是某种意义上的引路人,到了结尾,作者所追求的是最终边界消失的那个时刻,读者跨过人物,穿越故事,来到一片自由广阔之地,接过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在这个作者与自己共建的精神空间里,开启一场新的思想跋涉。看似不经意的一些细节描写,通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视角问题
在《视角》篇中,张悦然通过比较托尔斯泰式的上帝视角和波拉尼奥式的人物视角,来说明现代小说家需要考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对于一个写出了像《断背山》这样作品的“较远的观察者”安妮·普鲁而言,保留空旷的感觉就必须牺牲掉人物“拥挤的心事”。而亨利·詹姆斯提出要用限制视角进行“不靠谱的叙事”,读者因此逐渐学会对叙述者保持警惕,从而更清晰地看到认知与真实情况之间存在的裂缝,这种“意识中心”的重要性在于“它使人心成为故事的真正舞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上帝视角转向固定叙述视角,是出于发现以及从更深的层面挖掘、揭示人性的考虑。
对这一部分我感觉了解得还不怎么清楚,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
最后是结尾
在《结尾》篇,张悦然谈道,对于很多古典小说而言,结尾没有那么重要,《红楼梦》甚至都没有写完,依然不妨碍它的伟大。这是因为长篇小说以其特有的形式,“赢得了一种挣脱故事的自由,即结尾的解放。”但在短篇小说中,结尾变得越发重要,“理想的结尾包含着必然性和偶然性,既合理又超乎想象。”不过,对于创作者而言,结尾要真诚地面对自己,并且相信自己所写出来的东西,这也是作家意志的最后一次权威性。也就是有时候需要完整的故事结尾,有时候需要开放性的结尾。
老师博览群书,她的小说课上得非常好,一个人的阅读体验才是小说家写作的基石。目前我还有点一知半解,希望通过努力阅读写作,也能有顿悟的那一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