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古言立左道,为今人开旁门。
我们在上一节 燃灯 | 没时间解释了,快上船! 里面说了,整部《心经》其实就是将佛家经典《大般若经》概括起来,形成的一段中心思想。
所以,浓缩就是精华,短少依然强大。
《心经》全文虽然不到三百字,但是字字珠玑,是佛家般若思想的精髓。
般若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以大智慧到彼岸。
其中的“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
但是,这个“智”和“慧”,其实区别很大,现在的人都混在一起说了。
佛教里面对“智慧”的解释是“照见名智,解了称慧。”
先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智
智,知日,上知下日。
知,有知道、明白的意思。
日,就是太阳。
凡是阳光照射的地方,就能够看得清楚明亮。
知日,就是把事情看得很透彻。
慧
慧,彗心,上彗下心。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彗”字。
彗,上半部分,是两个“丰”字。
“丰”,是指草木繁盛,在这里是很多草的意思。
下面,是个“彐”,代表手。
彗,是手拿着很多草打扫,表示扫把、扫帚。
所以,彗星也叫扫把星、扫帚星。
那么,彗心,就是打扫自己的心,让心眼透亮,洞察事情的真相。
智慧
虽然经过了以上的解释,我们还是不能明确“智”和“慧”的区别。
我们再把“智”和“慧”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比较。
“智”,下面是日。
“慧”,下面是心。
“日”,是太阳,表示一个具体的事物。
它有具体的概念,具体的形体。
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得见,可以研究它。
这是一种具体的、明明白白的道理。
“心”,就不一样了。
“心”,是心脏,在身体里面。
它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具体的内容。
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我们都听说过“智商”,但是没听说过“慧商”。
我们都听说过“慧根”,但是没听说过“智根”。
原因就是,“智”可以通过测试得出,“慧”就无法测算。
“智”是外在表现,而“慧”是内在修养。
其实,徐文兵也讲过“智”和“慧”的区别,他说“智”和“慧”的区别很大。
有两个成语,一个叫做“急中生智”,还有一个叫做“静极生慧”。
一个是在紧急的情况下迸发出的灵感,一个是在极度安静的情况下悟出的东西。
所以,“智”和“慧”是象征两种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学问。
穷极技巧算是“智”,抱朴守拙也许才是“慧”。
“智”会要求你,不断精进,去冲、去抢、去超越极限。
“慧”会要求你,舍弃物质,不动心,不起念,静水流深。
所以,或许很多人的聪明,只能说是“智”,只是表现在外相,但是却经不起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放大。
生命的掌舵者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智慧”在佛教的解释。
“照见名智,解了称慧。”
“照见”在上面已经解释清楚了,那什么是“解了”?
有两个词,一个叫“解脱”,一个叫“了悟”。
度过苦海,到达彼岸,就是“解脱”。
燃点心灯,觉醒开悟,就是“了悟”。
从西方宗教的观点来看,只有上帝可以拯救世人。
人必须信仰和祈祷上帝,这样才能得到救赎。
而佛教的观点是,世上本来就不存在什么救世主。
佛,同样也不是。
佛的意思是,觉者。
当他通过修行,觉醒开悟后,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质和智慧。
每个人都可以觉悟成佛,只是这样的智慧平时被隐藏起来了,所以要通过修行把它开发出来。
因此,智慧在佛法修行中,是一个核心的内容。
而佛经,为我们指出了从迷惑走向觉醒的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就是开悟觉醒的教育。
佛经,就是帮助我们开启智慧的老师。
一旦我们开启智慧,明心见性,就能以大智慧到彼岸。
这样的智慧,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
人人皆能成佛。
每个人都有着自我拯救的能力。
所以,我们都要做自己生命中的掌舵者和管理者。
不求于外,而修于内。
这,才是佛教的最终主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