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第十三篇 修心不是祈福

作者: 无为而修 | 来源:发表于2024-02-19 07:21 被阅读0次

般若

第三节

作者:佚名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译文

  “什么叫圆满报身?就像一盏灯能够除去千年的黑暗,一点智慧能够消灭万年的愚昧。不要总是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就不能再得到了。要经常想以后的事,让每一个念头都圆满和融,通达明亮,这就能自我认识自己的本性。善和恶虽然很不相同,人的本性却没有两样。这种没有区别的本性,叫真实的本性(也就是如来佛性),在这种真实的本性中,不...

感悟:人的佛性来自于自身,单纯的向求佛不是真佛。一个人的心思主要用在别人身上,何来自我醒悟呢。佛性是自我内心的觉悟,是主观意识的觉醒。主观意识的觉醒就规范了自己的言行和举止,一个从心的“肉身”便是佛。佛需要载体来弘扬佛法,但是修为是自己的觉醒。一切欲求都是来来自内心中的“比较”,没有比较,也就没有高低和长短。但是凡事都需要比较,既有比较,便有高低长短之分,需要断舍离的是从内心中承认高低和长短,在不断的向佛求得接近,修心是一个无限靠近的行为

相关文章

  • 《六祖坛经修心课:不抑郁的活法》02

    【《六祖坛经修心课》共读分享】D2-1209第一部分 不抑郁的活法:六祖坛经修心课第1课 大字不识一个,惠能顿悟成...

  • 佛教——宇宙实相学纲宗23

    第二篇 通途篇 第七章 大乘经典撷粹 第七节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虽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引接...

  • 六祖慧能:天堂只在目前

    摘自《六祖坛经》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

  • 惠能:天堂只在目前-道德真源

    来源:道德真源《圣贤法语》栏目41篇 摘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决疑品第三》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

  • 读书笔记 - 中国人必读的七本书 - 坛经

    坛经《六祖坛经》,佛教经典,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其弟子法海集录。是禅宗的主要经...

  • 《六祖坛经》十句智慧偈语

    《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亦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

  • 《坛经》解读

    《坛经》又名《六祖坛经》是记录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修佛心得的一部重要经典,是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佛教经典,也是中国人学习...

  • 钱穆:7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六祖坛经: 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

  • 六祖法宝坛经 坐禅品 第五(一)

    六祖法宝坛经 坐禅品 第五(一) (博主注:本卷很短,但集中说明了六祖关于坐禅、禅修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反映了六祖...

  • 08.13.2019

    六祖坛经修心课。 就像陶渊明说的:心远地自偏。如果你自己是好的男人或女人,那么,你就会遇见好的女人或男人。不妨把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祖坛经 第十三篇 修心不是祈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np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