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说孝】15

作者: 芍尔 | 来源:发表于2020-02-25 19:18 被阅读0次

谏诤章第十五

【本章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难点注释】

(1)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

(2)闻命:闻,听到。命,命令、指教。闻命,听过(先生的)教诲。因曾参为孔子弟子,故用这个谦词表示听闻老师的讲解。

(3)是何言与:是,指示代词,指“子从父之令可谓孝”这种说法。何言与,什么话,表示否定的答语。以下重复一句“是何言与”,是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

(4)争臣:敢于直言诤谏的臣子。

(5)家:卿大夫的家族。

(6)令:善,美好。

【本章翻译】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五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诤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诤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本章概述】

这一章是说明为人子、为人臣看到自己的父母、领导有过失,有劝谏的义务,需要帮助他们改过。

相关文章

  • 【读经典·说孝】15

    谏诤章第十五 【本章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

  • 经典新读——说孝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呢?那我们得来了解一下《孝经》。 《孝经》相传是大圣人孔子的著作,孔子融六经之精...

  • 【读经典·说孝】01

    你好!昨天留下的谜,你猜出来了吗? 如想知道答案,请在评论区域留言。 今天,我们就借助简书平台,整合一些学习资源,...

  • 【读经典·说孝】02

    天子章第二 【本章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 【读经典·说孝】11

    五刑章第十一 【本章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

  • 【读经典·说孝】08

    孝治章第八 【本章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

  • 【读经典·说孝】09

    圣治章第九 【本章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

  • 【读经典·说孝】07

    三才章第七 【本章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

  • 【读经典·说孝】10

    纪孝行章第十 【本章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

  • 【读经典·说孝】12

    广要道章第十二 【本章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经典·说孝】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vfc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