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原本是一个五蕴皆空、无苦无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且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存在。
然而一旦有了承载这个生命的躯壳,祸福相依生死轮回便应体而生。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云: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阳明先生告诉世人之所以有“生死祸福”的念头,皆由承载我之生命的身体带来,因此不容易去掉。倘若一旦参透看破且放下,那颗原本了无牵挂的如来真心便向死而生,这即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真谛。
生命诞生是伴随着“哭”而来,“哭”即是“苦啊…苦啊…苦啊…”的开始,故众生大都是宁愿苟且偷生,也不愿身体消亡。
贪生怕死趋利避害:便成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源泉与驱动力!
人生本是由“心”制造并演绎的一场幻觉梦境。倘若能在身体消失之前参透生死祸福,相依相伴,向生而死,向死而生!便是迈向了开悟和超越轮回之路。
《心经》: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我们知晓了生命本无生和死,就应无惧生和死。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倘要达至超越生死轮回就必然树立坚定的“超越生死轮回”信念。
当人遇到生死祸福,并且能参破它。你会发现,其实的一切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从生死祸福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因为生命本无常,如果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死祸福的理解越早,就能越早放下对死亡祸福的恐惧与贪婪,那生命质量就会完全不一样。
儒释道三家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是合而为一的关系。
佛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意为:“释迦牟尼佛是因为要告诉世人如何解决生死祸福这一件大事,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世界所有的学问,其中有个问题最大,就是生死祸福。生命怎么来的?如何面对死亡?
研究生死祸福问题,其实就是佛法的精神。
我们要参透祸福,明了人生就是在祸福相依、矛盾互存状态下生活的,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存在。一旦参透了祸福就会平静淡然的活在当下。
我们更无须害怕死亡,因为生死本为一。生命在不断‘死亡’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地‘重生’!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便会如庄子所言: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劳我以生,息我以死”。
倘若用佛的观点:祸福相依、生命轮回只是心念意识的流动,亦可理解为能量流动的状态。
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接纳和转化生命中发生的所有,终至放下祸福、生死、轮回等等一切名相,回归那永恒自性清净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