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a84938130c609f92.jpg)
上周日晚饭之后,一家三口去荷园散步。荷园坐落在常州城西新闸镇,离家将近3公里。有段时间没来了,刚入园就发现游客很多,满园的绿色,还有树立在湖泊中的高高低低的荷花。有的荷花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娇艳盛开,真是美不胜收。走在园中,微风拂过,荷花和荷叶的香气扑面而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fac3f652fd99a3e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b99663a78d8cbde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5b238549892714fd.jpg)
走在浮桥之上,晃晃悠悠,就像乘着小船在水中央。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8859f7238ee1153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5f3590554d6cecb0.jpg)
荷园里有上百种荷花,除了荷花和睡莲,还有香蒲、芦苇以及其它很多种说不出名的花花草草。远处的树林和近处的水面交相辉映。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6fb613daa8bfc00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ca60a70c1f9bb51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dc199590e4d9ec34.jpg)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写荷花的古诗词很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教的,时隔二十年,这首古诗却并没有随着时间被遗忘。我清晰地记得在一堂校公开课上,语文老师为这首《小池》谱了曲,她弹着钢琴教我们把这首古诗唱了出来,旋律优美,当时很受感染,而这个旋律一直留在我的记忆当中,成了美好童年的一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eaf5d476a17b213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abbd209cc6543d3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a9cb0505a93f64a6.jpg)
儿子Andrew好奇地四处观望,看到有的小朋友用手中的玩具水枪从湖里吸进一枪的湖水喷洒在圆圆的荷叶上,忍不住伸过头盯着看。水珠在荷叶上滚动,晶莹剔透,我也是第一次如此细致地观察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场景。我问先生,为什么水洒在荷叶上,荷叶不会被浸湿呢?古诗有云“出淤泥而不染”是什么道理?先生说因为荷叶的“材质”很特殊。我想,如果以后Andrew也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得解释得更详细一些,所以回家后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
“植物之家”网站上面是这样解释的: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表面上有许多微小的乳突,就像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这种乳突状结构的存在使得在“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的表面形成了一层极薄的空气层。这就使得在尺寸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降落在叶面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只能与叶面上的“山包”突起点接触到。雨点在自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水球在滚动中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这就是“荷叶效应”能自洁叶面的奥秘所在。
难怪破水而出的荷叶上,不但淤泥、灰尘不沾,就连水滴也很难在上面安安稳稳地呆上一会儿呢。市面上的一些乳胶漆涂料、防水材料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又get到一个小知识,多多观察,生活处处皆学问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8760/bc2ab28eb6d4fced.jpg)
父子俩相视而笑的背影真的很美好,期待下一次出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