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心专修法之[静坐观心]
找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环境安静,空气清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起共修都可以。
为了避免受风寒,推荐室内静坐,身体很好、经常锻炼的朋友也可以选择室外合适的环境静坐。
将手机静音或关机,静坐期间最好免除一切打扰。
坐的时候,腿的姿势推荐使用单盘或双盘的坐姿,能双盘更好,不能双盘,单盘也很好。
臀部要稍微垫高一些,可以坐在坐垫上,坐垫厚度10-15厘米左右,舒适即可。
背部自然挺直,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调整背部,深深地吸气,然后慢慢地呼气,背部即可随着呼吸调整到自然挺直的状态。静坐观心的中间,如果发现背部不直了,可以通过深呼吸再次调整回来。
手的姿势,可以按个人喜好,结自己感到舒适的手印,且能长时间保持即可。佛教静坐的禅定手印也很好,比较常用。
静坐时,不要戴眼镜,最好也不要戴首饰。双目垂帘,可以闭上,也可以不闭上,哪种更容易入静就用哪种,如果闭上眼睛容易昏沉,那就稍留一丝缝隙。
头部自然居中,双唇闭合,舌头自然地抵住上颚,面部放松,面带微笑。
然后先深呼吸几次,让背部自然挺直,然后全身从头到脚自然放松,自然地呼吸。
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
自然地吸气,然后自然地呼气。肺部随着呼吸自然地起伏。能进行腹式呼吸的可以采用腹式呼吸,即呼吸的时候,腹部也随着呼吸自然地起伏。
然后觉知着自己的呼吸,专注地体会和感受自己的呼吸。
在觉知自己的呼吸中,更加深沉地静下来。
如果一直观呼吸的话,那就是[观息法]了,对于观心修行来说,观息法相当于[静、净]的修行,即[止、定]的修行。
观呼吸在佛道两家的实修方法中,都是一种基础的入静修法,即止息对外在事物的攀缘,专心于自己的呼吸,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入更深的静境,直到进入定境,并不断地加深定境。
但既然是[观心]法,那么如何来修[观]呢?
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知道”自己在吸气,“知道”自己在呼气,这里的“知道”也是“觉知、觉察”,即是最基础的“观”。
在这一步,观的注意力既要集中在呼吸上,又要放轻松,只是静静地觉知着自己的呼吸即可,不需要刻意地去调整呼吸。(如果您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让自己进入更深的宁静,那么也可以的。当进入更深的宁静之后,再静静地观照着自己的呼吸亦可。)
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要知道自己的注意力有没有离开呼吸,这里的知道,即是进一步的觉知、觉察,即是进一步的观。
在这一步,观的觉察力被强化了,如果注意力离开了呼吸,那么就及时地觉察到,然后注意力再重新回到呼吸上。
以上这两个角度的观,是[观呼吸]、[观息]所共通的要求,当通过训练能够进入较为稳定的宁静之后,正式进入[观心]阶段。
观心第一步: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要同时知道自己是不是生起了念头,这个“知道”即是[观心]之“观”。
当发现自己生起了念头,并能够清楚地看到念头的生起和消失,这一步的[观]就算合格了。
如果你能够做到不跟随念头,而只是静静地看着念头来,看着念头去,那么就进入了下一步的观。
如果你发现这样做有点困难,那么没关系,那就将注意力再回到呼吸上。
但不管如何,你都不能被念头给带跑了。
假如带跑了怎么办?
那就要及时提起警觉,要及时觉察到自己的心被念头带跑了,然后重新回到呼吸上。
也就是说[观呼吸]和[观心]有一个交接处,定力好就继续,定力还差一点就继续打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你发现,你可以看着念头来看着念头走的时候,那么观心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进入下一步的观心之后,就可以不用再去观呼吸了,除非你难以把握住自己的心,念头太多,那么也可以继续观呼吸,等念头很少了之后再继续观心。
观心第二步:在观察念头生起、消失的时候,要去进一步观察念头从哪里生起?在哪里消失?等等。
这一步是以“念头”为观察对象,深入观察念头的本质特征。
这一步的观察内容包括这个几个方面,在实修中可以逐个方面进行观察:
1、念头从哪里生起?
2、念头在哪里消失?
3、单个念头能持续多久?
4、念头是否有可以把握的实质?
5、念头是否有不变的本质?
6、深入体会念头当下生起当下寂灭的本性
7、深入考察念头生起的因缘条件
8、深入体悟念头因缘而生的本质
9、深入体悟念头[现象有而本性空]的本质
10、深入体悟念头其[当体性空]的本质
11、深入体悟念头[念不异空,空不异念,念即是空,空即是念]的本质
12、念起即觉,觉念即空,不假思索,当下验证
完成了这十二个方面,观心第二步即算合格。
观心第三步:观察的重点不再是念头本身,而是放到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白处。
如果能够在专修中自然达到没有杂念的状态,那就深入地观察无念的状态。
如果还有少量杂念,那么可以以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进行这一步的实修。
比如念诵一句咒语、偈语、佛号、古诗等都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偈语亦可。
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可以四个字一起念,然后深入观察中间停顿处的“空白”,也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然后观察字与字之间的“空白”。
念诵的时候建议用心默念,口唇不动,一边念,一边深入观察。
1、体会字在心里的生起和消失;
2、体会字消失之后的空白;
3、慢慢延长字与字之间的空白;
4、深入地感受那空白处的宁静;
5、深入地感受那空白处的清净;
6、深入地安住于空白处的宁静中(这时不用再继续念诵);
7、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8、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会消失吗?有生灭吗?
9、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会变化吗?会动摇吗?
10、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它的边界在哪里?
11、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它有内外之分吗?
12、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它有善恶之分吗?
13、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它有垢净之分吗?
14、深入地体会,当字生起的时候,这空白的宁静作为背景依然存在
15、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有可以把握的实质吗?
16、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无有实质、当体性空的本质
17、深入地体会,这空白的宁静,虽然没有可以把握的实质,当体性空,但却一直都在,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善无恶,无垢无净.........
18、深入地体会,念头和空白的宁静,哪种才是我们内心的基本状态呢?
19、深入地体会,空白的宁静为体,念头为用,用从体生,还归于体,念似有生,其实无生的本质
20、深深地安住于宁静之中,深深地感受宁静中的安详,就这样静静地安住于宁静与安详中,同时保持觉知清明——深深地记住这个状态,发现心离开了这个状态,就再次回到这个状态,在生活中也同样尽可能回到这个状态......
完成了这二十个方面,观心第三步即算合格。
观心第四步,安住于空白的宁静中,反观“观”本身
反观“观”本身:
1、观,从哪里生起?
2、观,在哪里消失?
3、观,本体在哪里?
4、观,有可以把握的实质吗?
5、观,有善恶之分吗?
6、观,有垢净之分吗?
7、观,会有断续吗?
8、深入地体会,观,无有实质当体性空的本质;
9、深入地体会,观,虽无实体但觉性不灭的本质;(这里需要注意觉与觉性的差别,觉是觉性的具体作用,觉的作用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但觉性是能觉的本性,觉性为体,觉观为用)
10、深入地体会,觉性,同时圆满具足性空与性明的特征(亦可说为,同时圆满具足空性与明性的特征);
完成了这十个方面,观心第四步,即算合格。
观心第五步,将第三步的体悟与第四步的体悟融合为一
空白的宁静,本体为心,观之本体亦为心,心,当体即空,当体即明,空而明,明而空,一体无分。
完成了第四步之后,第五步很容易即可以完成,甚至不需要特别去完成,基本上会自然完成。
观心第六步,观照“我是谁”
一边自问[我是谁],一边按照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的方法观照自己的心,观照这个[我是谁],观照这个心里生起的这个[我],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容易就可以通过观照清晰地看到这个所谓的我,仅仅是被我们所坚固执着的一个念头而已。
那么在第二步观照念头时,可不可以直接观照[我是谁]呢?也可以的。
观心第七步,安住于明空之心,深入观察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
像观察念头一样,去观察所有一切现象的生灭性,去观察一切现象的性空本质,去观察一切现象的意义离不开心灵的特性,去观察一切现象皆如梦如幻的本质。
观心第八步,安住于明空之心,去观察烦恼与痛苦之因
安住于明空之心,深入观察自己修行前后的变化,深入观察自己曾经的烦恼和痛苦,深入体悟这些烦恼和痛苦产生原因,深入体悟这些烦恼和痛苦的另一面的正面的意义。
观心第九步,安住于明空之心,观察从烦恼与痛苦中解脱之道
每个人自己的实修之路,其实就是解脱之道的一种。
深入体会人们内心的各种执着,看清了执着的根源,也就看到了解脱之道。
暂时放下执着的方法与彻底放下执着的方法相结合,对症下药,就可以从烦恼痛苦中解脱。
以上所说的这些步骤和具体内容,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些调整,如果能够省去这些繁杂的步骤,当下直接明见自心本性,那就更好了。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