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赵老师,团队在讨论过程中,谈到发展目标,经常得到的答案是“活下去”。我的疑惑是:这是一个能够驱动组织发展的目标吗?公司过去一直在行业排名居前,而且这几年盈利水平也还可以。为什么大家会把“活下去”当成目标呢?
嗯,可能大家对于“活下去”的理解不太一样。
我个人理解,“活下去”并不仅仅意味着维持现状,而是强调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不断适应、调整和进化。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与一些排名居前的公司领导者沟通过,一些伙伴希望团队将此目标视作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促使团队建立紧迫感,追求不断追求创新、优化管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然,也有其它的伙伴认为“活下去”,就是告诉团队:我们要在模糊的环境下,用“蛰伏”的状态扛过寒冬。
理 由
今年做过几个类似企业的工作坊,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长期以来处于行业榜首、近年来利润有所下滑、受竞争对手冲击旧有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当我们讨论到发展目标,他们也会强调“先活下去”,而忽略“发展”。我就很奇怪,作为行业的龙头,为什么大家没有看到发展,而只是看到“活下去”呢。
询问大家选择的理由,经常出现以下答案:
1) 保证先不被市场淘汰
2) 未来有太多不确定性
3) 市场不好
4) 我们的产品不适应新的需求
5) 组织太臃肿了,负担太重
6) ……
当继续追问“活下去”的标准时,会发现参与者看法并不一致。大多会说“维持现有份额、维持现状”。观察下来发现,大家缺乏对未来发展、组织定位真正的思考,而更多地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盲目的恐惧。
现 场 处 理
这个时候,我知道不管最终目的是什么,都需要在现场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支持组织达成共识、认清现状、厘清挑战,并确保团队能够团结一致地应对挑战。
通常我会做几件事:
1、探询组织定位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即使一家公司排名第一,其管理团队仍有可能建立“活下去”的目标。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可能反映了企业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和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这即是管理者对持续发展战略的审慎态度,也可能是因为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行业领先企业的真实挑战。
所以,团队需要厘清组织的定位的相关问题: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在这个行业的定位是什么?
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在行业中的价值?
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大家找到前进的方向。清楚了行业定位,就明确了发发展方向。明确了行业价值,就明晰了面对市场中所应展现的价值观。这两个答案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组织目标的价值。
2、梳理核心优势:
在组织经营过程中,我们看到自身的存在很多问题,产品同质化、技术落后、运营繁琐、客户服务、竞争对手节奏、管理冗繁等等。
团队需要理解,经营靠解决问题是无法实现快速前进的。实现目标的捷径是从优势出发,才能够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我们需要回答:
“从客户角度看,我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多组织回答不出来,因为过往人们认定的优势,更多是自身认为优势,比如创新意识强、流程有保证、品牌影响力等等。这些核心优势在站在客户的角度,能否成为客户决策的依据,需要我们重新进行考量。
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和未知的变化,可能我们的产品力不如竞争对手、我们的反应速度不如竞争对手,那客户为什么要做出有利于我方的决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着我们未来的资源流向,有限资源一定要投入到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更有效的范畴。
3、明确目标共识:
“活下去”的含义是什么?是引导师要与团队成员明确的。
究竟是一种口头的对工作业绩的表述,还是一个可转化为具体量化指标?又或者可能是人们对未知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以“活下去”来表明市场的艰困。
所以,帮助团队寻求“活下去”的具体含义和紧迫性,就是很重要的环节,引导师要帮助团队通过讨论和互动,确保每个成员都理解并认同这一目标的真实含义。
实际情况是,这个环节结束以后,人们结合组织优势会发现,其实他们所说的“活下去”,远非活在“业绩荣枯线”这么简单,而是有更为远大的追求。
4、聚焦重点任务:
不管目标是否是“活下去”,目标达成共识之后,可以激发员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目标的共识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忠诚度,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目标共识之后,需要团队成员对重点任务予以聚集,这即是战略落地的要求,也是目标管理的起始。
只有明确了重点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进行指标分解、策略规划、措施行动,才能真正推动目标达成。
不管团队赋予“活下去”的怎么样的定义与共识,都可能是团队基于当前状态,做出的相应选择。他们期待为员工带来紧迫感,让团队变得更加敏锐,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未知的市场。
无论如何,引导师都有责任帮助团队管理层,真正在目标层面、策略层面达成共识,并在面对未来挑战时能够保持竞争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