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二十年书,到了实际工作中还是被现实啪啪打脸!
遇到跟客户谈判,整半天没个结果。老板横眉冷对,你不是学过沟通艺术和技巧么?
遇到做项目方案,很多方面没法落地。老板满脸不高兴,你读过的那些项目管理、方案设计怎么没用呢?
遇到头脑风暴,讨论问题,漏洞百出。老板又生气了,上周大家一起读了《系统之美》,怎么讨论问题一点儿都不系统?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读书有用”。
其实,不是读书无用,是读过的书,里面的知识不知道该怎么用。
在困惑中,我一直苦苦寻觅答案,终于等到这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作者是日本的大岩俊之,Role Job法人、研讨会培训指导师。在走向独立创业的路上,他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于是开始尝试一年时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他写作了《实用性阅读指南》。
这是一本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书——薄薄的一本,跟我桌上众多图书相比,显得身单力薄。不过翻开一看,立刻吸引了我。至今我已经读第三遍了。
为了最终能够行动,我们该如何读书,又该如何做读书笔记呢?最后,还可以将知识化为行动呢?围绕这条主线,《实用性阅读指南》给出了明确可行的读书和行动路径。
01 为了行动的“读”
在阅读实用类图书(不是虚构类的艺术作品)时,如果缺乏奔着行动去读书的意识,常常会迷失方向。
比如,我自己读《沟通的艺术》,觉得作者太厉害了。可是读完之后呢?就没有之后了。这是缺少行动目的导致的。
按照作者的观点,如果把读书的目的设定得与“行动目标相近一些,就不一样了。
第二遍再读《沟通的艺术》,我学乖了,先想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学会职场沟通,尤其是要搞清楚该领导如何和员工交流。
作者给出的一张表格,能有效帮着我们把阅读实用类图书的目的、行动紧密挂钩。
大家是不是马上发现,这次读书因为有了明确的目的,所以能做到“手到擒来”,同时,我做的读书摘记也紧扣自己的读书目的。
这就是为了行动的读。跟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同,前者是为了达成某一种目的,后者或许是为了消闲。通常,打发时光,或者放松心情,获得娱乐,就可以采用后者。
想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不能随心所欲,应当搞清楚自己为了什么而读书。
02 为了行动的“记”
人们往往对博学多识的人赞不绝口,但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博学多识,又能学以致用,该多好!
其实,记住知识不只是为了让人觉得很厉害,更重要的是可以去行动。这才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改变命运的价值所在。
可是,如果我们读了再多的书,就是记不住,即使你很想用起来,也使不上劲啊。
那么,为了强化行动和阅读之间的强关联,我们能不能围绕“行动“这个点去记呢?
《实用性阅读指南》分享给我们的读书记忆方法,就是这样的:
1)划线、标记号、注明文字、贴标签、书页折角:阅读时的“行动“
这些方法不仅具体,而且可以让我们迅速识别这本书中的重点。
这个方法可以有效打破一种困境——读完一本书,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找不出个甲乙丙丁的“干货内容“。这也为下一步整理知识做一个可视化的铺垫。比如我读《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就用了这一招。分别在书中的004页、030页、103页和124页折角,这可以帮助我在记忆和运用本书知识时,很快抓住”我自己的重点“。
2)说出来或写出来:阅读后的行动B
看明白书本内容和讲解给他人听,完全不是一回事。自己若理解,就先教会别人。为了让读书得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要学会先以“意识“(观念)的形式输出。
一位驾驶教练,如果能把驾驶的原理和技术向学员说清楚,那么他指导学员练习也更能得心应手。
读书也是如此,抱着会讲给他人听的想法去读书,才能记住书里的内容;同时也更有利于自己吸收和运用书中知识。
怎样才能找到说出来的机会呢?
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可以成为你说出新知的对象;参加读书会,把读书所得分享出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自行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照样能让你收获一次有效的输出。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担心他人说你显摆,其实只要把握好时机给他人带去“社交好处“就可以了。说白了,你的讲述对人有帮助,人家是不会怪罪你的。
03 可落地执行的“行动”
这部分对我启发最大。
之前读书时,我曾经一度非常苦恼:怎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付诸行动呢?
其实《实用性阅读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首先,要设立行动目标
这里的行动目标,是从书本中来。也就是读完书,我想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在太重要了!一下子把读的书和接下来的行动联系起来。
比如,我读完《实用性阅读指南》,就应该想想该做些什么。是尝试着做一做一本实用类图书的读书笔记,还是去做一次读书分享会。这样一来,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马上就有机会在行动中落实了。
至于设立什么样的目标才能有利于实现,Smart法则就能帮到我们。“Smart”就是具体的、可预见的、可达到的、实际的和有期限的意思。举个例子,创业2年后,收入达到500万日元。这就是大岩俊之的目标。它用具体的数字形式表示出来,是不是很清晰?
其次,明确现在的位置
现实中,我也曾设立过很多目标,可最终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个黄掉。
这是为什么?
看了这一节,我恍然大悟。因为我只有目标,却不清楚自身所处的位置。这好比是想去远方旅行。你想好了目的地,如美国,可是你始终不知道自己现在处在哪里。假设身在加拿大,那么离美国并不遥远,但如果在越南,那就遥远了。
我们离行动目标的距离就是根据目前的位置来确定的。
再次,思考并填补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
有时候,我们可能离行动目标有较大距离。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差距吓倒了。
如何填补差距,作者建议大家用百分数来表示,比如目前所在的位置是40%,那么差距就是60%。用数字有什么好处呢?就是非常明确和直观。
最重要一点是,我们不需要一步登天,所以不用担心60%那么大的差距。可以设想一下加上10%,也就是努力之后离目标近了10%会是什么样。这儿的10%就是可以实现的行动。例如“下次我要自己做讲师”。再增加10%呢?
我们是不是感觉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最后,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并付诸行动
其实,再远大的目标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的。
我们可以使用5W1H的问法找到课具体行动的事情,如何时、何地、和谁、怎么做,何时做完等,尽可能多写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以作者大岩俊之列出的为例:
将“下次我要自己做讲师!”的宣言群发邮件
召集大家确定下次的日程
向几个朋友事先讲明自己下次会做讲师这件事
请大家帮忙确定安排讲师的顺序
关于是否对读书研讨会有兴趣,征求大家意见
宣传一下读书研讨会
试着让大家决定下次的讲师由谁来担任
提前让大家确定好下回讲师的人选,在下次研讨会结束后告诉大家。
列出行动方案后,要从中选出最想做的,追问自己“如果这么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吗?”这样做是为了使行动更加顺利。
大家发现了,行动目标逐渐被细分成一件件可以被落地执行的事件。这就是作者提出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之所以能实现的原因。
进入行动模式,可以先问问自己一周内可以做什么,同样尽量多写,然后挑选一件第二天就能去做的,付诸行动。
终于发现,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也可以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