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是合作基础,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权利与义务,这样才能和谐相处,相安无事
鲁定公问:“君使唤臣,臣侍奉君,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君主应依照礼制使唤臣子,臣子要以忠心侍奉君主。”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之十九
鲁定公提出了一个领导者和下属应该如何相处的问题。“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使”,使唤、使用;“事”,侍奉、服侍。“如之何”,怎么样、怎么办。君使唤臣,臣侍奉君,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十分实用,到如今还具有现实意义。
孔子的回答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领导者要讲礼,下属们要尽忠。君主使唤臣子,要依照礼制所定的规矩来,既要尊重下属的职责权限,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随随便便,把臣子不当人看待,想到一出是一出。
自古以来,君主对臣子的使用有三种不同方法,以礼、以利、以权。这三种方法虽各有优势,但以效果来检验,无疑以礼才是正道。后人总结为:“以礼使之,礼尽臣忠;以利使之,利尽国危;以权使之,权尽君危。”而臣子事君的正确态度,则应把忠心放在首位。就是既要忠诚于君主这个领导者个体,也要忠诚于自己的职业操守,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心怀鬼胎,僭越违礼。“臣事君以忠”,也是礼所要求的。
孔子的观点和后来封建社会倡导的愚忠并不相同,他不认同臣子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和接受君权,而是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君臣关系要建立在礼的制度基础上。打个比方,君臣之礼就像商品经济中的契约一样,双方各有制约,权利与义务必须同时遵守。这样上下之间才能和谐相处,相安无事。
而当时的现实显然不是如此。鲁定公姓姬名宋,是鲁国第25任君主。他是鲁昭公的庶弟,承袭鲁昭公担任鲁国君主,在位15年。他当上国君之际,鲁国的政权已被“三桓”贵族集团把持了。不甘大权旁落的鲁定公,一直在等待机会,想从“三桓”专权的罗网中挣脱出来。但由于他是在“三桓”中最有实力的季氏支持下取得政权的,所以对“三桓”的势力感到无可奈何。这些手下的臣子,把他供在国君的位子上,当成一个傀儡,别说君臣之礼,根本就是不听使唤,成为心腹大患,让鲁定公浑身不自在。
向孔子请教君臣之礼,估计是鲁定公成为接班人后不久的事。不过他这个提问,明显动机不纯。鲁定公一心想到的是怎样才能在使唤臣子时,让他们更加俯首帖耳,怎样才能让臣子对他更加忠心耿耿,而不去想想自己怎样以身作则,怎样依照周礼行事。这显然抱有不平等思想,只想得到好处,而不想付出什么。再看看“三桓”贵族集团那些权臣们,一个个就像黑社会的帮派头目,欺行霸市,廉耻全无,把个鲁国上上下下弄得乌烟瘴气,乐坏礼崩。为君的失礼,为臣的不忠,孔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对鲁定公回答了这番话。
孔子的这番话,好比逆耳忠言,也许鲁定公听了心里并不舒服。不过鲁定公的眼力还是不错的,他对孔子十分看好,想借助孔子的智慧来对付那些乱臣贼子。后来在定公十三年,他重用孔子,让55岁的孔子当上了大司寇,全面负责国内治安工作。孔子不愧为圣贤,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使鲁国大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奸商不敢轻举妄动了,男女老少好学知礼,讲求孝道,家庭稳定,社会安定,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和谐局面。
后来,孔子又带领子路等弟子,着手摧毁“三桓”私人领地中僭礼建造的违章建筑城墙,可惜最终失败了。孔子也只得离开鲁国,开始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这是后话。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正义》:定公承昭公之后,公室益微弱,时臣多失礼于公,故公患之。言如何君使臣、臣事君,将欲求其说以救正之。
《论语注疏》:此章明君臣之礼也。礼可以安国家,定社稷,止由君不用礼,则臣不竭忠,故对曰:“君之使臣以礼,则臣必事君以忠也。”
《论语义疏》:言臣之从君如草从风,故君能使臣得礼,则臣事君必尽忠也。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
李炳南:孔子对以君礼臣忠。君应当以礼使臣,凡事当依国家所定的规矩而行;臣应当以忠事君,要尽其应尽的职责。君臣相遇,各尽其道。
朱子:二者皆理之当然,各欲自尽而已。
尹氏: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焦竑:晏子曰:惟礼可以为国,是先王维名分,绝乱萌之具也。定公为太阿倒持之君,故欲防之以礼;三家为尾大不掉之臣,故欲教之以忠。
张栻:圣人告之者,乃君臣相与之常道,虽帝王之世不越是矣。使臣以礼,如《传》所谓敬大臣、体群臣之类是也;事君以忠,无以有己有犯而无隐也。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则上下交而泰,治兴矣。然在人君端本之道,以礼使臣,则群臣得尽其忠。不然,惧贤者之日远而小人之日亲也。
钱穆:孔子对君之问,则主要在所以为君者。……本章见社会人群相处,贵能先尽诸己,自能感召对方。
《四书纂疏》:夫子之言因定公而发,恐亦有此意专以警为君者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正义》 《论语讲要》 《论语新解》 《史记》 《谥法》 《笔乘》 《四书纂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