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的另一种诠释

作者: 一道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12:34 被阅读500次
                                       

也许,在简书码字的这么多作者,多多少少都曾读过一点书。就个人体验来说,在我完全不读书的那些年岁,如果不是去勾搭某个姑娘,就是去逛色情网站,反正绝不会有闲心游荡类似简书这样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身在简书的代码人,无论码字不码字,大概多多少少都曾读过一些书的。

既然读了书,总会有点感受。朱熹也是个读书人,所以朱熹应该也有他的感受。九层之台,起于寸土。一点一滴的感受多了,慢慢就汇聚成了感受之海。而《观书有感》这首诗,就是这海里的一滴水。

写这篇无聊文章的目的,无非是想品一品这滴水的味道。虽然当年教书的语文老师们也大概给出了某种味道,但因为我的语文老师多半都是长得难看的男老师,所以他们提供的风味,早已遗失在我健忘的味蕾。

但不曾想,刚才忽然在群里看到一个朋友发的一篇名为《谈谈朱熹和王阳明》文章里,又看到了这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说:“看字面意思,此诗颇有陶渊明的味道,田园、小溪、山间,一幅田园风格画卷。诗的第三句、第四句,实则写得是朱熹的读书体会,即只有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的知识,心灵才能永葆澄明。”

这种诠释当然是不错的。为什么水渠清澈透亮,因为有源头活水源源不断涌来,可以将水中的浮沉带走。如果你再读过闻一多的《死水》,大概对此更有体会。

人心也是如此,生存于红尘滚滚的世间尤其如此,如果没有“源头”的活水,那么难免会被人扔进“残羹冷炙”“破铜烂铁”,最后变得污浊不堪,臭不可闻。朱熹虽然没有明说这残羹冷炙和破铜烂铁到底是什么,但如果按照我对他的了解,过度的人欲大概不会错得太离谱。

每个人自然都有自己的欲望。但这种欲望不只是本能,不是饿了想要吃饭,困了想要睡觉,性冲动的时候想要找个姑娘的那种本能,因为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人的一种自然表现。朱熹身为人类家族的一分子,不能像神仙那样吸风饮露,不食五谷,自然也不会反对这种欲望。他反对的和要剿灭的,多半是那种扭曲人性的欲望。

欲望会扭曲人性么?这要看欲望的程度有多深,力量有多大,人心是否容纳的了。要知道,一个杯子是容纳不了一江水的,如果你非要“雄心勃勃”地把一江水死活装进杯子里,那么杯子原来的形状自然会扭曲,甚至爆裂。杯子扭曲爆裂了,不妨扔进垃圾桶,可是如果人心扭曲爆裂了,你却没办法不要。一个人倘若没了心,他要怎么活?

扭曲的心也是心,不会导致人的死亡。但带着扭曲的人心,不知不觉就会做出许多扭曲的事。而这些扭曲的人心多了,扭曲的事多了,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逻辑,家国天下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种现象是可以容忍的吗?对别人也许可以,但对朱熹不行。

朱熹不行不但是因为他是个读书人(士),而且还是个士大夫(政)。更重要的,他还是一位生活在宋朝的士大夫。那个时代的士大夫很特别,可以说,自范仲淹、王安石以来,就形成了一种“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运动,锤炼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品格。简而言之:皇帝要与士大夫治天下。天下是他们自己身为士大夫不可推卸也无法否认的一种责任。

任何一个治理天下的人,无论实际上做的怎样,至少心里都想着要把天下治好,实现百姓安身,天下安宁,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的和谐。这个遥远的宏图大业,实际上是从自我修身开始的。

简单介绍了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但是因为马上要吃饭,我不想说的太多。古人有言,尝一脔之肉而知一汤之镬一鼎之调。如果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视为一锅汤,为了让大家自己去体会汤之味,我只挑出几个肉一样的问题。

比如,在朱熹的这首诗中,“半亩方塘”是什么?对于朱熹,为了保持“方塘”的澄澈,那个可以提供源源不断活水的“源头”指的又是什么?对朱熹有所了解的人,大概并不觉得难以回答。

因为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观书有感》,所以有些人很自然的会说,源头就是书啊。如果对朱熹有一些了解的人,可能进一步缩小范围,认为源头是儒家传统也承载着圣人之道的四书五经,如果对朱熹再多一些了解的人,可能会进一步缩小范围,把源头视为“天理”。因为天理源源不断,无尽无穷,当然足以用来冲刷污浊的人欲,让“方塘”澄澈似练,一平如镜。

所以,这首诗三四句固然很有些道理,但我倒觉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首句中才能见得到朱熹的境界。什么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徘徊在“方塘”里的天光和云影不会在树上长出来,只能从“天上”投射下来,只是不多不少,像林徽因投在徐志摩那里一样,恰恰投在了朱熹的“方塘”里,从而构建出一幅天人合一的意境图像。

虽然从形式上看,诗中有方塘、有天光、有云影,确与陶渊明的田园牧歌有些相像,但问题是,朱熹的天和陶渊明的天,原本就不是一个天,甚至可以说差距很大的天,他们奏出的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乐曲。

也许,这在于他们使用的乐器不同。陶渊明奏歌的时候,大概用的是笛子,而朱熹呢?用的或许是那煌煌的编钟玉磐。

相关文章

  • 浅析[宋]朱熹诗《观书有感》头二句

    今天一道兄趁着中午吃饭的当口,写了一篇文章,叫《朱熹<观书有感>的另一种诠释》。平时他总是习惯趁着吃饭的时间看文章...

  • 朱熹《观书有感》的另一种诠释

    也许,在简书码字的这么多作者,多多少少都曾读过一点书。就个人体验来说,在我完全不读书的那些年岁,如果不是去勾搭某个...

  • 【佳篇诠议】: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

  • 每天学诗两首 第8天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 观书有感 朱熹(宋)

  •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

  • 观书有感          朱熹

  •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观书有感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

  • 《观书有感》读后感

    朱熹是宋代的大诗人,他的《观书有感》非常著名,六年级我就学到了。《观书有感·其一》,讲的是朱熹有一天来到自己家后院...

  • 书《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完,蓦然想起明天就是长垣...

网友评论

  • 上官飞鸿:阁下挖掘好深
    上官飞鸿:@一道 学习了
    一道:@上官飞鸿 之前读过一点《进思录》《朱熹的历史世界》:pray:,刚好某天看到了这首诗 就唠叨了下
  • 米老爹:对的,不能忽略了前两句。天人合一是朱熹的境界。
  • quasimodo5:我真是讨厌那种书读的一多,tm话都不会说了
    一道:@臭的猫 比如说?
  • nariance:但读得但凡稍多,也不会在这种地方久待
    nariance:@臭的猫 久待啊
    quasimodo5:@nariance 那你在这儿干啥
  • 东篱夕颜:学习了,学习了
  • 彭有倦:简书的圈子文化大概就是一帮见识一般的人在一起热闹。热闹上了首页,路人看见了,议论两句也是常理。
    一道:@马二旋聚旋散 那您先溜达,我去阅读了:beers:
    彭有倦:@一道 阅读理解,不奇怪。
    一道:@马二旋聚旋散 莫非需要在简书首页召开代表大会,商讨人类未来的集体命运?
  • 爱逛大观园的刘姥姥:从图教授的那块方塘过来,又见到一道兄的这方天地,真是一处一景,各有精彩!不自觉脑子里回荡起一个熟悉的旋律:“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啊,好风光!”😂👍
    一道:@爱逛大观园的刘姥姥 哈哈哈哈,今天真是好风光,笑了一站地铁。:beers:
    爱逛大观园的刘姥姥:@一道 哈哈哈,得空来这园子瞧瞧,见识见识各位姑娘小爷的才情,真真儿的是大开眼界,有的我学我品的呢!😘
    一道:@爱逛大观园的刘姥姥 哈哈,刘姥姥难得来,沏壶老君眉奉上:grin:
  • 米喜:一贯的深刻透彻!
    一道:@米喜 么么哒米喜老师
  • 白马非马已成斑马:在想,一般“题目”为点睛,若此诗是“先诗后题”的话会比较有意思。光看内容怎么知道是写“读书”呢,反过来推题,不知道是什么效果:smile:
    白马非马已成斑马:@一道 :pray:就这效果
    一道:@白马非马已成斑马 哈哈,反正无所谓啊,我聚焦的是朱熹的精神气象,他读书不读书,有这样的话在,就有天人合一的瞬间气象在,这就可以了,哪怕这题目是《观美人感》也不影响。:smile:
  • 元宿周期表:插不上嘴纯支持
    一道:@元宿周期表 不懂音韵和律则,写诗于我,是有些东西想倒倒不出,也不想清晰倒出的一个抒情办法
    元宿周期表:@一道 你可以写写唐诗与理学诗啊
    一道:@元宿周期表 哈哈,元宿的支持就像萤火虫,我已收囊中,看书省得点灯了:grin:
  • 雪花如糖:把源头解释为天理,可以冲刷污秽的人欲,让方塘静澄似练,一平如镜。这个解读新颖👍
    一道:@雪花如糖 这种感觉刹那而来,倏忽而去,对于朱熹或许只能在读书的时候才闪现。一到现实,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南宋时期围绕着“国是”的党案,对他颇有晚来风急的意思 ,他内心估计也是五味杂陈。他晚注《楚辞》估计是一个证据,据他的弟子说,临死前三天,朱熹还在注《楚辞》……他看不上屈原的荡辞,却对屈原的“志”很有隔代知音的感觉。
    雪花如糖:@一道 这种猜测有道理,禅定久了,突然心中会豁然开朗。这两句诗,细细地品,有这层意思~
    一道:@雪花如糖 我猜的,修心性之学的人时间久了大概很容易有“半亩方塘一见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感受,朱熹如此善于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估计更容易有的。
  • 翠娥Z:学习了,你比图特写得浪漫些❤🍎
    一道:@掏心窝子 哈哈,我想我会咋半办呢?大概会拉起她的手指,指着天上的白云问她:你看这一朵像不像大胡子马克思?那一朵像不像你穿的碎花裙子:sweat_smile:
    翠娥Z:@一道 然后那姑凉说:图啊,你看,天光云影共徘徊,我们去池塘边散步吧,然后一个转身快步离去,只听图特在后面喊:姑凉啊,你跑那么快干嘛,你中午吃了三碗啊😂😂😂😂😂
    一道:@掏心窝子 我在想,要是跟图特同追一个姑娘,你说结果会咋样:grin:。没准儿图特会拿着管用的放大镜和游标卡尺,量一点赞叹一点,哎呀,姑娘,你这眼睛的形状和尺寸,真是完美啊。哈哈
  • 走过吴桥:很棒
    一道:@走过吴桥 :beers:谢谢
  • 玩哲:very nice, 抬头看天,低头拉车。
    一道:@北斗之光 抬头看天,低头睡觉。
  • 图特亚斯坦:犀牛犀牛,你说道兄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图特亚斯坦:@一道 我打算也写一篇观书有感,哈哈哈哈
    一道:@图特亚斯坦 犀牛想问的是,黄色网站哪里找?:joy:

本文标题:朱熹《观书有感》的另一种诠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cz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