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点给大家讲讲作品集,要先从美国的教育开始讲,国外的研究生和本科的教育内容与国内的目标差异是比较大。
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学校并且想申请到这个学校,首先要知道这个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尤其是美国的名校,对于他们想要的人都有一个明确方向性的界定。
美国的教育
首先来谈一下美国的教育,美国本科教育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识课程,一部分是基础性的探索,一部分是方法的形成。
在初始课程中包括了哲学、音乐、科学以及人文在内的基础学科。让你在各个领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会带领学生进行基础性的探索,引导他们去发现对一个事物真正的兴趣点所在,然后根据这个兴趣点去发散出一套研究的方法以及思想,所以会在初始课程和基础性了解这两个方向上进行方法的探索。
方法探索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research”,做研究;另一个是“practice”,在实践中感受;还有“communication”,与教授之间的交流。这是本科的教育。
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更注重于对问题的认知。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后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研究生,因为国外很多研究生的课程是为了博士做准备或更偏向于研究型的方向。包括设计在内,要对设计的方法、背景、理论科学有一定的研究,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对你的期望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且进行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基于这样的要求,大家可以看出美国的大学需要我们基于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对设计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所以在作品集中我们不仅要做出美观的图和很棒的设计理念,同时还要有比较深入、系统地理解。
什么样的作品对设计有着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理解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对设计有着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呢?给大家提供两个案例,都是很棒的作品但是两者所用的表达方式或者说对于作品集深入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用这两个作品集讲一下哪一种会更加得到美国名校的认可。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第一个案例,具体内容不会讲太多,我们着重于怎样去分析思考问题。
▶案例1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在海边的场地上进行生态问题处理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主要研究了一方面是场地的地形,结合场地上本身有的功能性来进行设计。
它对场地的研究其实是比较传统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先研究了这个场地现有的一些雨洪的状态以及他会面临的一些雨洪问题,比如说海水会侵蚀到内陆来,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包括在海边正常的行走甚至是海边的一些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会因为雨洪泛滥的而不能达到保障,原有居住地会受到雨水的侵袭。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取了其中一块儿做了海边原有地形的分析,分析了地形的剖面以后,他开始做了一个比较类似于沉水花园的设计。在这个设计中主要是用地形的变化以及几何形体的交接来进行雨水的处理,相当于是用海边的一块场地来进行原型(Prototype)的研究,着重于地形起伏的变化来做雨水的净化处理或者防洪防水的措施,让雨水能够停留并且被贮存净化在此而不是进一步侵袭内地。
做完原型研究以后他把原型放回到场地中去有了从尺度到生态结构上的意向,并给出了很多效果图。这个项目的图做的是非常美的,但是思路其实比较简单直接,跟国内设计的传统思维差不多,首先分析一下地形,然后根据地形以及他的降水量简单分析之后就做一种基于原型化研究的设计。
大家看了第一个设计以后会发现这个同学做的图非常漂亮,其审美水平也非常高,再加上设计中他把很多设计细节考虑得比较完整,所以在他的剖面图中所有的东西也体现得很完整,但是他整个设计思维的体现却少了很多。
下面我会讲一个AA的景观设计的案例,告诉大家如何更加深入地去探索问题,同时用平面语言的方式在你的作品集中呈现出来。
▶案例2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图片就是AA景观设计的案例,他其实是基于整个欧洲尺度上研究欧洲海域沉沙流动的方向以及堆积形成的地形变化这样一个问题。所以说在第一张图上大家会看到一个比较庞大的欧洲版图,但这不是一张真实的地图,而是海水带动沉积物的流动会形成流沙的地理地貌的一张图。
在开始时,这个同学先进行的是逻辑性的分析研究。
比如他先去研究了一下各种形态上流沙可能会堆积形成的一些场地的功能性,基于不同的原型,它所形成的空间的功能性可能会有所不同,他先通过逻辑树构建逻辑框架来理解他要研究的问题的各种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基于这样的一种原型逻辑性的分析以后,他看是分析这些沉沙到底会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运动,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他的逻辑线是从一个问题的本身出发,研究这个问题可能对应的几何形体的关系,各种几何形体可能最后变化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然后在研究这个功能区域的同时再把它映射回到场地上,然后这个场地上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发生,他再把各种不同的情况提取出来做一个逻辑性的研究。在此之后就开始深入研究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地形怎么样跟随水流以及沉积物的堆积产生变化。
之后就开始做一些比较宏观的分析,比如流沙或者水流的方向变化,对于整体的地形以及在地形周边水流和流沙沉积物的活动会有一个比较整体化的分析。
再之后就会做一些着重于地理信息的分析,他首先分析了一些流沙可能沉积的点,把这些点提取出来又做了一个原型的研究,在不同的点上会有不同的地形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未来流沙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形就会形成进一步的不同,相当于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而他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在进行了完上一步分析之后,他深入去研究这个场地的剖面图用剖面图的方式结合类似透视地形图的方式更加深入地去讲述这个场地上究竟哪些地方地形的变化在未来会引起什么样反应。
在剖面图的基础上他开始更深入研究尺度更加小的局部范围内可能会形成的一种场地的形式,以及水流的来向对他的影响。
基于我们刚才所说的原型化的研究之后,再返回来把小的原型放回到原有的场地位置上去寻找与整个大场地之间的连系,通过这种连系他才进一步去设计,通过研究,他非常清晰地展现了某一种特定的场地形态下未来可能会形成的地形的可能性。结合这些进一步分析怎样构建场地原有形态去堆积出未来场地可能会有的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他其实在设计阶段对场地进行了很深入的剖析,设计的表现方式与上一个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由于之前对场地的输入解析,整个逻辑是非常严谨的、解读是非常深入的,这样的设计使得作品会更有深度,而且它的设计本身是更有依据的。
所以这种方法是我们在做作品集的时候需要思考的,比如怎么样去一步步通过最开始对场地的简单认识然后到深入去研究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的点挖掘出来然后再深入地理解它,最后通过图像化的语言把这个点表现出来,然后再返回到设计当中去,最后形成我们的设计。
很多同学只是注重平面表现自己画的精美,其实老师更看重的是你表现手法背后对这个设计的理解是基于什么点以及对这个点的深入的阐述,这是做作品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作品集需要放几个作品?
在做分析比较深入的作品时,所占篇幅自然会比较大,如果在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作品集内容需要在多少页之内的情况下还是以阐述清楚自己的设计理念为主。我建议大家尽量把一个作品做得比较深入,在深入研究了这个项目的基础上然后再去考虑准备更多作品。最后放2-3个作品是比较合适的。
* 本文为HArt作品集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