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活|从0到1的生活间距

作者: 产品王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1-07 10:25 被阅读1776次

    Note:写于2016年4月4日清明节,整理于2017年1月7日清晨。

    杜牧《清明》文中有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思绪凝重,暗自默念:感谢先辈们的恩泽,让我有幸来人世间走一遭;岁月匆匆几十载,或许我们会在某个地方不期而遇!

    坦白讲,我一点都不期待这个!人之生死倏忽之间:[1]是生,[0]是死!向死而生,向生而死?那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也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


    正文

    近期一段时间,脑海浮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大概是关于自我思考的问题:

    如今的我是曾今想要成为的样子吗?

    理论上有两种可能,但结果只有一个:是或不是。事实无情讽刺着最初的梦想,并没有遇见一个更好的自我。那又能怎么样呢?只能面对现实、接受自我,夹以一丝低落的心情。

    产品经理|从0到1的生活间距

    如果真地穿越回过去,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故事可能不一样,但结局肯定相差无几,本质上时间并未改变那个曾今的少年。思考过往不是想悔恨已逝去的时光,更不是对现实的无意义哭诉,只想给自己留下点念想。

    命运自有它的出题方式。懦弱逃跑或负气离开,常会接到一份更难的考卷。——吴淡如《经历过,才懂得》

    太多的故事值得回忆,而被记住的并不多。以下是我精心挑选的三个故事,我们来回味:

    故事一:有付出,有回报

    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合租一间差强人意的房子,刨去每月各种开销后所剩无几,俨然一幅个人境况的真实写照。按照多数人的说法——刚毕业踏进社会,能够养活自己,自力更生,不向父母张口,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如此一来,我也算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是真相吗?

    为什么不能生活地更好呢?为什么不能成全自己呢?为什么不能工作地更好呢?千万个为什么,千万个无奈,千万个因果。试问:谁不想获得丰厚报酬的工作环境?谁不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我想,大家都想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可资源总和又是一定的。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规则,此消彼长,你多了,TA自然就少了。

    时间维度上反应了投入获得的价值回报,强行剥夺别人所得,资源分布就失衡了。换言之,能力与资源不匹配,将导致更多问题,不止眼前的危机。

    和朋友闲聊,玩笑扯到:彩票中500万就好了!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追问道“有500万会做啥呢?”“买房子,买车子...”一句话:之前没做到的都做了。当然,只是朋友间的玩笑,但仔细斟酌:如果有一天你真拥有500万,还会如现在所想吗?

    或许会,或许不会。

    故事二: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中学(高中)时代几乎没有印象深刻的记忆,只记得一种感觉[快],没来得及细细体会就已经消失在人海。初中时期记得自己有个不错的想法:好好学习,让爸妈高兴!这个理由,听起来蛮虚的,不过很真诚。可惜那份单纯的愿望没有实现,这是我至今为止最为遗憾的事情,即使过去好多年,还是放不下、忘不掉。至于如何迷失了自己,不想追究什么,还是思想不够坚定,做的不好。如果当初能够坚持不懈、执著奋进,也未曾迷失方向,或许结局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我相信: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这一点,可结果并没有改写。或许命运本该如此,再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不是想改变就能轻易为之。很多时候,我试想:假设当时有所改变,是不是会比现在的我更好些呢?

    或许会,或许不会。

    故事三:改变只在分寸间

    有很多想要做出改变的念头,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拥有同样的梦想。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睡觉前不玩手机,为什么仍旧亲不自禁打开手机呢?即使不知道玩些什么,滑动屏幕而无所获。毅然决然想要挥别过去,直接切断与过去的联系,手机可以被反复恢复出厂,为什么人不能关机重启呢?显然,是在扯犊子!

    有那么一刻,我是满血复活,浑身都是冲劲,一激动就买了好几本书。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更不要奢望翻看几页呢。起初的愿望、计划总是泡汤,一言以蔽之:计划赶不上变化。高人指点:改变需要一个契机,需要寻找一个转折点。我尝试寻找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的关键点,可美梦总是被无情打破。比如:工作中多学习、少说话,有时候还是忍不住BB。

    或许改变本就不需要所谓的契机,每一刻都可以改变,只要你愿意,改变已经悄然而至。

    或许会,或许不会。


    之前提到过我非常喜欢经典力学理论《牛顿三定律》,已经和大家分享了以《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论,如何解决产品设计问题的观点。这一次想和大家一起思考下《牛顿第二定律》——F=ma,第二定律堪称牛顿力学精髓所在。

    F=m*a (F:结果,m:自我,a:变化因素)

    想要获得一个预期结果,两个因素:内部因素(m)和外部因素(a),而内部因素被视为一个定量,无法突变,是一个过程性变量;而外部因素是动机/决心,决心越大、动机越强烈获得预期结果越好。

    牛顿第三定律的几个特性具有普适性,适用人性的思考:

    1、瞬时性:暗指无需等待时机,改变随时可以。

    2、矢量性:因果相惜,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改变。

    3、独立性:影响结果的因素有很多,而多个因素综合作用都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协作的产出物。

    4、因果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为了期望中的自我实现或是为了抵达某个目标,有太多的动机/理由驱动我们不断前行,步履维艰又怎样?从一个自我到另一个自己,循环往替,成全一个更好的自己。


    行文小结

    或许由于我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出身的缘故,或许只是一个给自己自圆其说的说辞,我特别喜欢[0]和[1]。0/1能够以简单、完全的方法描述世间万物,一切都可以被定义为[0]和[1]。好人与坏人,正确与错误,过去与现在,坚持和放弃,不都是0和1的选择吗?或许你正过着艰难的生活,或许你正饱受饥寒煎熬,或许你还在为家庭琐事困扰,或许你正在为爱情悲喜交加,,,,

    或许现在你是[0],而你想要的本是[1]!是否愿意"Zero to One "?请记住:F=ma !


    我是王伟

    很开心和大家分享,而我想把开心一直继续!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生活|从0到1的生活间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lx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