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谈到老曾一生酷爱读书,最终学贯古今、成为一代名臣。读书对于老曾的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那么问题来了,老曾生平都读了哪些书?又有哪些书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通过《家书》里的蛛丝马迹,一起探寻下老曾的读书轨迹,学习下他的读书之道。
1、老曾熟读史书类,一生通读前朝二十三史。
①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老曾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
②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廿日,老曾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五、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③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老曾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若能明年将《史记》看完,则以后看书不可限量,不必问进学与否也。
④ 咸丰八年正月廿九日,老曾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廿七日接弟信,并《二十二史》七十二套。此书十七史系汲古阁本,《宋》、《辽》、《金》、《元》系宏简录,《明史》系殿本。
中国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到明朝为止,历朝历代共编纂了二十四部史书,简称二十四史。这些史书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共有3213卷,总计约4000万字。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老曾以为,历朝历代“正史”应每天都读,终身不间断。特别提到司马迁所著《史记》应重点看,看完此书后,那么以后看书不可限量。自道光二十二年起,老曾决心单日读经,双日读史。后期改为每日都读史书10页,并将此习惯保持了一辈子。老曾读史书的习惯是:一本读完、再读下本。一部读完、再读下部。从头到尾,句句看完。如此读书读一辈子,堪称平凡中的“奇迹”。
年轻时多读一点史书,对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有巨大帮助的。不读书不足以明事理、不读史不足以鉴古今,回想我自己在大学时也经常利用寒暑假阅读《史记》、《明史》、《资治通鉴》和《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等大部头,参加工作后只要有时间依然会经常翻阅,自我感觉获益匪浅,个人见识和是非鉴别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升华。
2、老曾熟读四书五经,并从中获益匪浅。
⑤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老曾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⑥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老曾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用适。
⑦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老曾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思必明,柔必强。
老曾以上家书中提到的《大学》、《贤贤易色》、《曲礼》、《内则》、《中庸》等皆属于“四书”范畴,我们常听说古人读书要读“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贤贤易色》:此句出自《论语》,意为孝亲之道。《曲礼》、《内则》:此系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中之篇名。《礼记》属于“五经”的范畴。
⑧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老曾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余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之者曰:“以旅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将视主如逆旅矣。”
⑨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老曾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来信言《〈礼记〉疏》一本半,浩浩茫茫,苦无所得,今已尽弃,不敢复阅,现读《朱子纲目》,日十余页云云;
⑩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老曾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项读毕《书经》,请先生再将《诗经》点读一遍,夜间讲《纲鉴》正史,约已讲至秦商鞅开阡陌。
⑾ 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老曾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甲三《史》《汉》《韩文》二月中可看毕,三月即看《近思录》《周易折中》《四书汇参》等书。
说完了“四书”,再来谈谈“五经”,具体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老曾在以上家书中提到的《易·旅卦》是《周易》中的篇章,《〈礼记〉疏》属于《礼记》,《书经》又称《尚书》。此外、《周易折中》是清康熙皇帝御纂,李光地总裁编纂的书。《纲鉴》又称《纲鉴易知录》,是一部记载从传说时代至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近思录》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老曾在家书中提到,仔细读《贤贤易色》一章,那么绝大多数的学问,就在家庭日用中间。《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去做,务使家人没有一时不安乐、不舒适。担当大事全部诀窍在“明强”二字之中。《中庸》所说学、问、思、辨、行五方面,它的要害归结为:思必明、柔必强。自称为读书人就一定要研读《大学》。《大学》的纲要有三点:明德、新民、止至善,都是我们的分内事情。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老曾也同古代所有文人雅士一样,在内心里将“四书五经”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并用一生来钻研攻读和格物体会,并将书中的大小道理细察明辨,化为指导生活实践和为人处事的指路明灯。读书如果不能联系到自身实际中去,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身处今天的我们,是否值得学习和借鉴呢?
3、老曾熟读诗词歌赋、古今大家文集,修身养性集大成者。
⑿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老曾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
⒀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老曾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⒁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老曾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
所需书籍惟《子史精华》家中现有,准托公车带归。《汉魏百三家》京城甚贵,余已托人在扬州买,尚未接到。《稗海》及《绥寇纪略》亦贵。
通过《家书》,我们看到除了“正史”和“四书五经”之外,老曾也会大量时间精力去熟读诗词歌赋、借以修身养性。《中州集》、《元遗山集》是金元好问所著,是集录金一代诗的合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组织选编。《昌黎集》、《杜集》、《杜诗》都是著名诗人韩愈、杜甫所作古诗的合集。《汉魏百三家》收录了西汉至隋代103家诗文。
除了诗词歌赋,老曾也会熟读古今大家文集。比如:《王荆公文集》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归震川文集》是明代学者归有光所作。《稗海》属于古代的野史杂记。《绥寇纪略》聚焦于明末孙传庭之剿寇策略及其与李自成之交锋过程,借此了解孙传庭之剿寇韬略、晚明民变起因以及大明王朝倾塌之原因。毫无疑问,以上这些书籍都是民族文化瑰宝,在我们有生之年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
⒂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老曾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澄弟亦须常看《五种遗规》及《呻吟语》,洗尽浮华,朴实谙练。
⒃ 咸丰二年七月廿六日,老曾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
此外我所不带之书,惟《皇清经解》六十函算一大部......又《会典》五十函算一大部......边袖石借《通典》一函。
老曾对读各类书总有自己的见解,这是把书读通、洞彻世间的一种表现。《五种遗规》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嘉言录,《呻吟语》是一部古今罕见的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性书籍。老曾指出这些都是前人累积下来的宝贵经验,多看有助于把浮华的习气洗干净,回归朴实干练的本色,对于将来开创事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几为清代学术精华之总汇,囊括了清初至乾嘉时期73名著名学者的重要著作。《会典》叙事时间相接,汇编了清代各官衙的执掌、政令、事例及职官、仪礼等制度,为研究清代典制的重要资料。《通典》由唐代杜佑所著,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
不得不承认,老曾这一生看的书很多很杂,包罗万象,因此才能做到学贯古今,洞悉人性。他指出,自古今来的圣贤豪杰和文人才士,志趣虽不同但豁达光明的胸怀却大体一致。一定要先有豁达光明的见识,然后才能有恬淡冲融的趣味。或者豁达的地方多一些,或者冲淡的地方多一些,或者豁达冲淡两者兼而有之。如果经常读一读《庄子》,其中的豁达能够使人的胸襟更加广阔。
此外,老曾进一步指出:古代的史书和典籍,以及与此相关的演义、佐史,荟萃了六经、诸史的精华,都是内修圣贤之道,外兴王者之业的要诀。如果能够做到通读,别的不讲,成为一个知古鉴今、文学成就集大成者的大学问家是跑不了的。看到这里,我对老曾的佩服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老曾你果然是一个千古完人、集大成者、大学问家!学习了!收队!
< 第二章 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