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阐幽读书
论语阐幽之三十七: 跟着孔子学正名

论语阐幽之三十七: 跟着孔子学正名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0-19 07:36 被阅读0次

    《左传》载: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太史直书“崔杼弑其君。” ⑴崔杼把太史杀了,太史的几个弟弟继续秉笔直书,崔杼连杀三人,见太史第三个弟弟仍然直书,才住手。此时,南史氏也拿着竹简前来排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名”轻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仁人志士最先想到的是名声、气节。名堂、名义、名誉、名气、名利……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名”就是一面旗帜,比实际利益更重要。

    子路问:“如果卫君等待老师去执政,您会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订正名称了。”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太迂腐了,这何必去订正呢?”孔子说:“仲由啊,你太粗陋了。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对自己的话,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⑵

    孔子的思路很清晰,正名就是要改变卫国高层职责混乱的现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卫国才会出现新的生机。

    子路认为管仲辅佐公子纠失败,应该慷慨就义,子贡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是叛变失节。所以,众弟子一致认定管仲“不仁”。孔子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是真正的“仁”。⑶后来,大家又一窝蜂地捧管仲,孔子却说:“管仲之器小哉……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⑷

    孔子高度赞扬管仲做出的巨大贡献,又非常遗憾管仲破坏了许多规矩。贡献大的,就是“仁”;坏了规矩的,就是“不知礼”。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褒贬分明,名符其实。

    令尹子文三起三落,不高兴也不生气,认真交接工作。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忠”。陈文子见崔子弑齐君,抛家舍业,到列国供职,发现大臣以上犯上,就果断离开,孔子对他的评价是“清”。孔子告诉子张:“他二人不懂仁是什么,又怎能做到仁?”是的,一心想为社会做贡献的仁者,绝对不会执着“忠”“清”之类的名堂。⑸

    孔子说:“我还没见过称得上‘刚’的人。”有人说:“申枨‘刚’”。孔子说:“刚是彻底消除私欲,而不是犟、倔、楞头青。申枨私欲很多,哪里称得上‘刚’?” ⑹

    正名,最重要的是要弄清“名”下之“实”,使名实相符。礼乐制度是规范行为,提升修养用的,不能只搞形式主义。孔子说:“讲究礼,难道讲究的是玉器和锦帛吗?讲究乐,难道讲究的是钟和鼓吗?” ⑺在孔子看来:士是有精神追求的社会精英。如果一个人贪恋物质、贪图安逸,就算不上士了。⑻

    教育去行政化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看来,并不成功。这是因为,还没有正名。“校长”来自于战时的长官称谓,既然被称为“长”,当然要搞家长制、一言堂。“X长”的称谓,不适合学校这样的公益服务部门。中小学校的法定负责人,可改成“知校”“校监”之类的名字。教务、政教之类的内设机构,也改为“教研服务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然后,再赋予相应的职责,或许会对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注释】⑴崔杼(?-公元前546年),姜姓,崔氏,名杼,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在齐执政二十多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国政局动荡。

    ⑵见《论语》13.3。

    ⑶见《论语》14.16。

    ⑷见《论语》3.22。

    ⑸见《论语》5.19。

    ⑹见《论语》5.11。原文是: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还没见过称得上‘刚’的人。”有人说:“申枨‘刚’”。孔子说:“申枨私欲很多,哪里称得上‘刚’?”

    ⑺见《论语》17.11。

    ⑻见《论语》14.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阐幽之三十七: 跟着孔子学正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qh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