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文责自负
周边不少朋友,每天看似做着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却会周期性出现疲惫感、枯燥感,无意义感,以致要么时不时换工作,要么抱怨和憋屈,始终快乐不起来。
有些人说,自己工作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赚钱。
但时间久了却发现,单纯“赚钱”这个目标,很难长久地支撑他快乐地工作下去。
就像我先生,在他20-35岁期间,都以“赚钱”为人生目标,很努力很勤奋,却一直过得不开心,事业也一直没太大起色。
而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他二十几岁时,跟两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一起合伙创业。
创业初期三个人都挺努力,配合也默契,他感觉很好。
但等到项目进展到一定阶段,有了第一笔收入时,两位同学都想立即把钱分掉,而他的想法是把全部收入继续投入项目,让项目发展壮大起来。
结果,三人想法不一致,我先生很失望,立即退出项目,终止合作,钱一分也不要就离开了。
我和他一起分析探讨这段经历后发现,他当初看似是为了赚钱,但其实他很在意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不然就算赚了钱他也不开心。
他也曾开过几次工厂,行情不错,只要坚持运营下去就能赚点钱。
但是,每当工厂进入正轨稳定运作一段时间后,他却关停了。
为什么?他说进入稳定期后,就觉得没意思了,因为没什么挑战,没劲,无趣。
你看,“赚钱”其实只是他的表层需求,而他真正的深层需求和渴望,其实并不是“赚钱”,而是挑战、乐趣和意义感。
再来看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学生时代,在社会主流观念和大环境影响下,我有方向和目标,就是尽我所能拿到本科文凭。所以一直干劲满满,自律勤奋,坚持到底,最终愿望达成。
可是,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我的人生一片迷茫:我想要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通通没答案,也没头绪。
毕竟,学生时代的方向是被动跟随社会主流价值观而确立的,并不是自己真心喜欢且谨慎思考后的主动选择。
也就是说,我被动了十几年,大学毕业后,人生第一次面临要自己做选择,我却懵逼了。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现代年轻人所面临的尴尬和窘境。
虽然暂时没答案,但我并没有放弃寻找。
进入社会的七年间,我做了五份工作,且每一份工作都是不同行业的。
我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先后去了公立医院做医生、私立医疗集团当网络编辑、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手工艺平台做市场、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
这七年,我还是没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且擅长的方向。
这七年,我做得不好不差,不温不火。
生活也一样,平淡无奇。个人成长方面也变化微小,情感方面也没什么明显进展,一直单身。
第八年,也就是2018年9月,31岁的我,依然像每一次转行换工作时那样,鼓足勇气,大胆尝试,走进了儿童教育领域——进入一家蒙氏早教机构做全天托育的早教老师,工作对象是1.5岁至3岁的孩子。
朋友问我,你怎么跨行跨那么大?你哪来的“豹子胆”啊?
这要归功于前面七年的阅历,以及一定程度的自我觉察、反思和总结,还有阅读。
在前面七年的工作中,我曾经接触过亲子活动,我觉察到自己特别喜欢孩子,喜欢孩子的简单与纯真,自己的亲和力也不错,也比较擅长与孩子互动,而孩子也比较喜欢跟我玩。
另外,我在高三时曾看过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
当时就被作者小学时所上的巴学园给深深吸引,羡慕她能遇到那样懂孩子、尊重孩子和引导孩子的小林宗作校长,以及充满爱和趣味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综上两点,加上我认为教育对社会的意义重大,是改善世界的方式之一。
所以我决定走进儿童教育领域。
至于哪来的“豹子胆”,我推测,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后天经历造就的。
毕竟经历过多次转行,我多少尝到了转行的甜头——满足我的好奇心,提升新领域的认知水平,得到意外的收获。
但有胆量,并不代表挑战会变小。
而这一次转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大。
第一,其实要摸着良心做好这个领域的话,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专业性比较强,我在这方面几乎要从零开始。所以,我需要秉持“空杯”心态,谦虚好学,用心实践,业余自学,勤于思考。
第二,报酬落差大,只有上一份工作的一半不到。我需要克服这巨大的失落感。
第三,我是新手,而同事(都是我前辈)年龄都比我小,年龄差最大的是十一岁。我需要调整好心态,保持谦卑,摒除杂念和偏见。
第四,要适应新的工作内容、风格、节奏、环境、同事等。
第五,家人集体反对。我需要理性面对家人的意见,保持独立思考,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毕竟最终能为自己负责的人只有自己。
第六,休息时间较缺乏。每天从孩子入园到离园,几乎都得照看着孩子,马虎不得,无法像其他工作那样有纯粹的“中场休息”时间。
入职后的第一年,是最煎熬、最具挑战的一段时光。
那时几乎隔三差五都会冒出放弃的念头。
因为是新手,我对一切工作都是陌生的,也是没自信的,隔三差五在心里打退堂鼓。
因为是新手,主班老师会给我分配更多基础性的工作,包括孩子拉屎或尿裤子后协助他们换裤子,帮助他们清洗屁股;午睡前帮孩子冲泡奶粉;中午陪孩子睡觉等等。
这类工作经常让认知尚浅的我产生怀疑和错觉——我不是来做教育的吗?
怎么好像在做保姆?
因为是新手,做得不少,报酬却比同事少。
因为是新手,难免出错,时不时会遭到家长“投诉”批评。
因为是新手,在业余时间,我没有太多休息玩耍时间。因为我需要抓紧学习专业知识,去涉猎儿童发展、教育、心理等各个领域的书籍和课程,分析和探索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不过,工作对我的“刁难”并没有把我打倒,让我放弃。
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刚入行,最重要的是学到东西,其他不用太在意。
现在回想起来,我才知道,为什么这份工作虽有诸多缺点和瑕疵,我却很少抱怨,也没有轻易放弃,因为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学东西。
有了这个坚定的大方向,哪怕时不时会听到周围同事的各种抱怨,我也不受影响。
现在回想起第一年的经历,我很感谢当时的自己,虽然特艰难,但还好没放弃。
因为做了儿童教育领域的工作,才真正开启我的自我修行之旅!
入行前,我想当然地以为,我是来帮助孩子们成长的。
而当我真正深入学习,用心陪伴和观察孩子的成长,日常保持反思总结,我却发现,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自己!
这份工作对我的人生意义重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因为这个转折,我的成长可以说开启了“加速模式”,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知道了一个人是如何成长为今天的模样的。
第二,让我了解了许多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让我更容易理解人类的行为,为共情他人提供更扎实的基础。
第三,从孩子身上发现许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让我决定余生都要谦卑,保持童心,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
第四,让我明白和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而且这个“影响”是双向的,相互的。
第五,基于第四条,让我发现自身有诸多不足,正式开启了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之旅。
第六,让我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某些天赋,自信心狂奔狂喜。
第七,为我的亲密关系提供强大的基础和助力。
第八,让我朝着“成为自己”之路,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自信!
第九,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内在的富足”真的可以降低物欲。
第十,人生第一次体验到满满的价值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都说别人是自己的镜子,总能照见自己最真实的模样。
做了这份工作后,与一位老朋友见面时,虽然我很清楚她的收入比我高很多,也已成家有娃,在社会主流评价体系里,我是妥妥的“输家”。
但很奇怪,当我见到她时,我的状态竟是前所未有的自信,充实、快乐和自豪,而且还相当自信地推荐她的孩子入我们的园。
是的,我相信,这就是找对了方向的感觉。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我想要什么样的亲密关系?
... ...
和我先生在一起后,我们时常探索上面这些重要的人生课题。
有必要探究得那么清楚吗?
人生不是“难得糊涂”吗?
人生不就是“一生两人三餐四季”吗?
简单点不好吗?
纵观周边诸多真实案例,你会发现,如果不找到自己此生真正渴望的方向,你就会像没带地图的旅人一般,如无头苍蝇一样,瞎转乱撞,终日憋屈,缺乏活力,永远到不了幸福的终点。
就拿选择职业来说。
如果你选错了职业,你将可能面临三个困境:
一是不容易赚钱;
二是不容易快乐;
三是不容易自我实现。
就如哲学家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所以,恰恰是为了能活得简单,活得洒脱快活,活得自在自洽,才有必要研究清楚上面这些课题。
而且,人类本身就是追求意义的动物。
不信,仔细回想下,你是不是在做很多事之前,都会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其实,当你深入了解人性,你会发现,人类根本无法承受那种无意义的虚无感。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终其一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去实现自我。
而想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足够了解自己,另一个是足够了解世界,“知己知彼”。
很多人奔波一生,却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就是因为要么不了解自己,要么不了解世界,要么两者都不了解。
例如寻找职业方向。
如果你既不了解自己的核心职业价值观,自己的特长和短板,又不了解行业和岗位,你是很难找到高度匹配,价值感十足的职业的。
又例如找对象。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三观好恶,也不了解对方的三观好恶,那你打光棍的概率可想而知。
所以,想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自己,也要躬身入局去体察世界。答案,就藏在我们的每一个当下的经历和感受里。
那么,在还没找到方向的漫长时光里,我们该怎么办?
体验当下,尽心尽力,保持觉察,时常反思。
从细碎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挖掘乐趣,寻找挑战,及时自我反馈,逐步积累自信,日益成长。
退一万步讲,哪怕最后没找到方向,也无妨。
毕竟,我们尽心尽兴体验了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又或许,寻找人生意义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
在寻找方向的路上,除了用心体验当下外,看书、看影视剧等也是一个不错的辅助方法。
毕竟,每一部作品,都是某些人的人生积淀和精华。
你不知道书中或影视剧中哪个瞬间,哪句话,哪个人,会点亮你,启发你,从此改变你的人生。
我个人就是得益于当时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看了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书籍后,才真正开启了解自己的大门,也才有了后来踏上自我修行之旅。
推荐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活出生命的意义》《目标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