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聚焦“核心素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努力构建优质课堂①
——洪湖市2018年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洪湖市教学研究室 朱道荣
(节选)
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我们站在2018年尾巴上,喜迎2019年新年的到来。在这里,洪湖教育人肩负历史使命,共商教育大计,总结“课改”②经验,反思教学不足,筹划新年愿景,共探美好未来!
下面我从“试题特点及研究”“考情分析和比对”“教学实践与思考”三个方面对2018年中考及初中学段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和小结。供大家参考。
一、试题特点及研究(略)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精神成长
(二)紧扣核心素养,体现能力立意
(三)关注时代主题,注重联系生活
(四)弘扬传统文化,展现荆州风采
二、考情分析和比对(略)
(一)县市横比
(二)乡镇横比
(三)学校横比
从上面的比对可以看出:某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某个学科在一所学校的地位,同时也影响着这所学校在全市的排位。为什么市十一中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生率和低分率均排在全市前列,是因为他们所有学科排名都在全市前列。为什么府场的化学、曹市的政治、铁牛的化学和历史等学科能挤进全市前十,而其他学科却名落孙山,这其中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建议校长再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相对优秀(或落后)的学科以及对应的学科教师,与相关学科教师谈心并深入其课堂听课,总结取得成绩的经验,研究相对落后的原因,从而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改进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某个班级的研究也是如此。
倡导大家:解剖一只麻雀,收集一手素材,总结工作经验,提升人生智慧。
三、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把握课改脉络,明确课改方向
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已然成为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2010年3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4月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颁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育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题,“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宗旨和追求。
启动课改的基本标志是从“双基目标”走向“三维目标”,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了抓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为课改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每一次改革,既是一次传承,又是一次超越。从以上课改脉络可以看出:新课改模式一定是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框架下的多种教学模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了解课改现状,确定课改思路
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人在观望、犹豫、徘徊,甚至还有人阻止。有人怀疑:“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我们没有顶层设计怎么改”“我教书几十年了,题海战术就是我的法宝”“市局领导没有指定我们学校为课改学校,我们也难得找麻烦”……林林总总的借口,不能构成不参与课改的理由。洪湖教育人不能等,莘莘学子也等不起!
当前课堂教学有着鲜明的“模式”:“一灌到底”“题海战术”“师讲生听”等,这些“模式”大多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强化教师“主导”地位,淡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知识本位,弱化学生本位……
针对这些现状,国家先后出台了以上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纲要”“意见”“素养”,它直接指向学校教育本质与价值所在、学生的未来所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在。于是,教学逐渐由“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同时我们的研究重点也逐渐由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研究“学法”、研究“学生”、研究“学习”。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课改思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教育实践探索。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是课改教师必备的品质。
(三)品尝梨子味道,落实课改行动
“教育就是行动!”“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为什么“老湾老师老是走在老前头”?为什么洪湖市第十一中学总能在中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因为他们的行动在“课改”浪潮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推动着学校课改的进程。尽管,他们在课改路上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对课改细节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他们一直坚持在做。他们敢于尝试,设计课改规划,建立课改模式,制定保障措施。长规划、短计划,一步一个脚印。领导带头上课改研究课,参与备课磨课、听课评课,让课改研究工作成为常态。
老湾中心学校和洪湖市第十一中学的老师们尝到了梨子的甜头!为了准备一节“小组合作”的公开课、为了展示一节“送教下乡”的研究课、为了与兄弟学校或同事交流一节“同课异构”的优质课,他们绞尽脑汁地研究教材和教参,他们挖空心思地策划课堂教学方案,他们搜索枯肠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这正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课改走向成功的保证。
(四)建模“千张炒肉”,教学方式多样
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以知识为线索,开展演示、演讲、游戏、对话、争辩、讲授、合作、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如何演示?如何指导学生演讲?如何开展师生游戏?这就好比我们厨师要端出来的一道道“菜肴”。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豆制品的制作有很多形式——豆浆、豆腐脑、豆腐干、千张……把某些半成品做成菜肴,又有许多方式——千张炒肉、煎豆腐干、卤制豆腐、鱼杂豆腐、豆腐汤、腐乳……原材料是相同的,以什么形式呈现,做成什么味道的菜,那就看顾客有什么需求了,厨师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去精心设计。
今天学千张炒肉,明天学煎豆腐干,后天再学卤制豆腐……时间长了,学做的豆制品菜肴品种越来越多,厨艺也越来越高:怎么控制火候,什么时候放什么佐料……厨师虔诚制作,胸有成竹。
教学也是如此。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个体,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一定要学会做让学生满意的各种“可口佳肴”。学习又如做菜,也有许多方法:阅读、书写、思考、观察、实验、记忆……要掌握某个知识点,也有多种学习形式:独学、对学、群学、展学、导学……利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各种教学技巧和技法。比如,怎样进行小组建设、怎么写导学案、怎么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等。
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不能囿于模式。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我们要调整或换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对某种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修改、完善和创造,可能会得到更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模式。时间长了,我们可能会创造出多种模式。这样就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框架下的“教学方式多样”的课改模式。
(五)模式构建有据,思想照亮课堂
不管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思想是前行的“远光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从教育家那里获取教育智慧,要用教育家的思想照亮我们的课堂。如叶圣陶先生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苏格拉底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等教育思想,这些光辉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夜间前行的远光灯。
核心素养是前行的“方向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成为我们前行的方向盘。认真研读,我们找到了“突破学科本位”“软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渗透”,“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学看教育”的理论依据。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一个学科教师的层面,而应该定位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
教学原则是前行的“导航仪”。无论是什么教学模式,无论是什么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脱离教学原则,它是我们前行的导航仪。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行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等。在某一节课中可能会充分体现某个或几个教学原则。如有的老师在上完新课后,立马从各地中考题中寻找最新最难的试题,作为学生训练的练习题,或编制十几道或几十道相关内容的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显然,这样做既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违背了量力性的教学原则。怎么可以把米饭喂给两、三个月的婴幼儿吃呢?
(六)切实做到“三深”,提高课堂效率
深度备课。冯友兰先生说:“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和教科书一样多,将来就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没有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中外教育家告诉我们:深度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深度备课应该挖掘教材的内涵,开发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窦桂梅老师为了上《秋天的怀念》一课,备课时竟然设计九种导入的方式;余映潮老师为了上《夸父追日》一课,他阅读了40多万字的相关文字;一位物理老师为了上《功》一课,先后研究四个版本的初中教材和四个版本的高中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并从《说文解字》中获得“功”的定义,从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什么定义“功”的源头讲蒸汽机时代的历史故事,最后用篆体板书课题《功》……深度备课的案例不胜枚举,值得借鉴。
深入学生。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上课前深入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深入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研究学生包括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深入学生为上一节优质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开课不该削足适履》短文,提醒各位:教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为上公开课而展示教师精彩的“教”去“大量裁兵”,削足适履。
深入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业,交流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一种深入学生的方式。我经常鼓励同学们:课堂是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方,暴露和解决的问题越多,考试时出现的问题就越少。这样的鼓励让学生敢于大胆地暴露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正确构建新知。课堂中这样的交流,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真教学”也悄然无声的发生了。
深刻反思。叶澜教授告诉我们:写三十年教案不如写三年反思。深刻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之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要反思教学的总体设计、媒体科学的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兴趣的培养等各方面,在不断地反思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位理科教师这样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从“实验”研究走向“教法”研究;从“教法”研究走向“学法”研究;从“学科研究”走向“学科渗透”,从“教学”研究走向“教育”研究;反思自己的研究路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一句话: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反思自己阅读的要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师的教案设计得多么巧妙与科学,媒体运用得多么现代与充分,教师的讲解多么丰富与精彩,学生的“配合”多么融洽与默契,这些都替代不了全体学生真正的“学”。反思自己的课堂追求——灵魂的自由对话,精神的愉悦交往,人格的平等交流,思想的激烈碰撞。
课改是唤醒的过程:校长惊醒、教师觉醒、学生清醒、课堂苏醒;课改是杠杆,它有力地撬动教育教学新的增长点;课改是文化,是学校为实现教育本真作出的传承与变革。
同志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探教育真谛!让我们一起去追求教育的完美与完美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与幸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注释:①本文第一部分参考王佑军 张辛夫《荆州市2018年初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②本文“课改”均指“课堂教学改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