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圣贤书友会读书
学习《德经》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学习《德经》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作者: 璞源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8-04 06:10 被阅读0次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调和了深仇大怨,必定还留下余怨;这怎能算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

    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索取偿还。

    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裕,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

    自然规律对谁都不偏爱,总是伴随着有德之人。

    我的心得体会:

    老子警告执政者不可蓄怨于民,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蓄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钳制百姓,都会惹民怨愤。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

    老子还提出了“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观点,希望那些剥削者积德行善,不要扰害他人,以得到天道的庇护。天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是对哪一人、哪一物有特殊的照顾。行善的人之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其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懈努力的结果。

    老子特别强调,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肯定会留下残余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予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那就难免与民结怨。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所受的怨气全部翻出来,结果就会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最后搞得自己怨气冲天、愁云翻滚。结果是不再去做善事,本来他是固守柔弱的,结果心里满是怨恨就变成了刚强,也就可能招致大灾了。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尽量化解自己与他人的怨恨,尽量不去责备他人,别人跟他借钱,他也不去要求别人偿还,一切顺其自然。而无德的人,则恰恰相反。这就是“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与无德、怨与善,就在于一个人怎么想、怎么去做。

    圣人总是能够看到事物好坏两个方面。他们用美好、光明的一面来使自己保持愉快、向上的心态,用世界丑恶和黑暗的一面来警醒自己。我们应向圣人学习,多看社会的光明面,多想别人对自己好的一面。对于别人的过错,对自己的伤害,要善于忘记;对于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德经》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ge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