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创造力体现在城市上。我们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自我编织、演绎、创造。生生灭灭都是自己的世界。不明白城市,就无法理解现代生活。
城市为什么有创造力?有两种回答。
一,城市方程式: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Marc & Helen Bornstein和Geoffrey West以新想法、新专利为创造力的衡量标准,建立了一个方程,认为城市人口越多,人走得越快,走路快的行人越多,新思想的数量也越多。
二,摇滚歌手David Byrne在市井中捕捉音乐灵感。城市充满声音,每座城市不同,Byrne到街区和店铺听声音,感受气氛,融入音乐。
对比传统乡村,城市汇集了各种人和人类生活的可能元素。人的多样味觉、感觉、偏好、习惯、信仰无序混合、花样组合、激烈碰撞,把本不相干的事物、观念、行为联系在一起,创意从中迸发。
与此类似,大学里,老师固定,学生流动,从各地汇集,又奔向四方,川流不息,思绪不止。
按社会学的解释,创意容易在弱关系人群中产生。强关系主导时,人与人相互了解,同质性强,相互间可以预测,难激发新想法。关系太弱,彼此缺乏理解,没法激发创造。恰当的弱关系,彼此足以理解,又各不同,没法相互预测却又在互动中调节彼此,容易产生创意。以色列硅谷,源于全国55岁以下男人服年役,形成了巨大的全国弱关系网络。
大学四年,大二创造力最强,大一是磨合期,大二建立弱关系,大三过于熟悉,大四始生厌倦。
心理学家把这种激发创造力的空间称为第三空间,区别于已成为你一部分的第一(家庭)和第二空间(工作)。建立第三空间,感受别人的存在方式,让自己的世界慢慢变化。每到一个地方,不要着急,花点时间了解当地,走走大街小巷,观察人们的穿着、长相,体会城市的行走与声音,品尝食物,即便听不懂当地语言,也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声音和语调... 每隔几年,换个工作,到不同机构,遇见不一样的人,过不同的生活,产生多样的思想。
为什么弱关系容易产生创意?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认为,城市不只是客观外物。人在城市中生活,接纳它、理解它、与之建立感情。当城市与主体关系密切,但尚未成为主体一部分时,主体理解它,但不能预测它,互动过程会激发创造力。在城市生活太久,城市慢慢成为了人,人也活成了城市的样子,城市就消失了,不再带来新东西,人也“死”了,不再改变城市。人类学探讨事物如何经由你的情感和感觉,成为了你,无声无息中,调整你的思考方式,改变了你和世界。
改变源于互动。刚到广州,你如何认识它?通过各种app、导游、地图、历史和民族志研究,你可以了解很多信息,但它们跟你没什么关系。用脚步丈量广州,像我们系主任,下课后骑个单车走街串巷,闻到哪家店味道好,就进去吃。他知道那条街哪个店的什么菜好吃,哪个店适合几个人去,哪里适合宴请,哪里适合朋友小聚 ... 信息只是你对某家店空间位置的记忆,走过、找过、吃过,你得到城市的切身记忆。听到某道菜,会勾起你的记忆,当时的心境感觉也会浮现。
而记忆也因物质而变。把手机、电脑、网络、书本收走,你的记忆可能只剩下20%。更主要的是,记忆方式依赖这些东西。网络技术时代,记忆变成了索引,在手机电脑上保存的书签和图片几乎就是记忆的全部。书签之外,信息被机器关联着,不用你操心。
在非电子时代,记忆是身体的。对餐馆的记忆,首先是空间方位的,包括地理方位、交通路线等;其次,对餐馆氛围有感觉记忆,包括其装饰、灯光、服务人员、用餐气氛、菜单、音乐等;第三,对食物有感官记忆,尤其是嗅觉、味觉和视觉;最后,非常关键的,对用餐时情感和感觉的记忆,决定了用餐体验,决定了记忆的深度和强度。这种综合的记忆,在传统手艺人、萨满师那里,是几十年身体经验的结果,承载着时光的意味。
记忆不仅是神经系统结构和信息,更包括了参与记忆的物质。从身体记忆转向电子索引记忆,让手机、电脑、网络不仅成为记忆的工具,更是我们认知系统的延伸,改变着记忆的内容,型塑着记忆的过程和机制。物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人类学用embodiment的概念讨论人与物的关系。过去或物质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每年,院里开会,通过坐姿我可以分辨两系老师。或,你能否看得出一个人有没有故事?
人类学史上有个非常经典的研究。二战犹太幸存者想尽办法不让后代知道大屠杀历史,销毁了照片、视频等资料。但人类学家发现,幸存者的后代依旧知道父母曾经受难,虽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一个女孩说:“半夜爸爸睡着的时候,会蜷成一团,抱着头,全身发抖,”感觉特别心疼。另一个女孩说:“有时提到一些小事情,妈妈会非常愤怒,不明所以。每次睡觉,她把鞋子放在脚一下床就能穿上的位置,衣服放在一伸手就拿到的位置,不然就很紧张。我知道一定发生过很严重的事情。”
你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变成了你?
同学1:有高中同学在襁褓时,外婆给他剪过一块花布。十多年来,他一直都玩这块布,形成依赖,只要一到桌子旁就拿着它,睡觉也是,没有它就睡不着,直到大学。
文义:怀念某个人,你会特别珍惜他最喜欢的东西。你和物建立联系,你离不开它,不是出于怀念,而是因为它已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同学2:在寒冷的重庆长大,习惯追着阳光跑,热爱冬天午后的阳光。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休息时间,同学们会涌到走廊伸手晒太阳。到广州上大学后,冬天上课喜欢坐有阳光的一面。喜欢阳光,是因为过去的记忆。
文义:我读小学时,学校很穷,楼房矮,阳光被旁边高楼遮住,教室非常冷,像冰箱。这几年回家乡,带孩子进小学,尽管矮楼已换成高楼,明亮温暖,但还是不愿意去那个位置,甚至经过时依然感觉冷丝丝的。
同学3:博士师姐本硕时都没男朋友,妈妈给她求了一个粉色手串,后来断了,又求了一个,没多久就脱单了。师姐认为它很灵,一直戴了3年,就算有男朋友也要戴着,未来也要戴着。这成为情感的见证。好运一直跟着。
文义:人类学说这就是embodiment,物成了身体的一部分,讨论物就是讨论你。
阅读推荐: 乔纳·莱勒2014<想象: 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