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作者在短篇小说、散文方面成就显著,在戏剧创作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也有较高造诣。自诩为“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受戒》所写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苏高邮地区的小镇和村社生活。平常的人物,乐观的生活,展示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吃苦耐劳、专注勤劳、扶危济困、坚韧不拔、侠义慷慨……亲切而凄惋,娓娓道来,苦中有乐,行云流水,文理自然,诙谐幽默。
当许多作品在竭力制造现代氛围时,汪先生的作品却在逆流而上,追忆着过去,追忆着传统,追忆着原初,给人们酿出的是一股温馨的古风。让人抚今追昔,以史为鉴,感叹过往,珍惜现在。
女主角,简单的幸福,笑中有泪,不屈不挠。
《受戒》中的小英子,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自然清纯的美,如一幅山水画。
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父亲是挑夫里的好手,女儿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瓜子脸一边有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睫毛很长。十七岁时,她父亲摔断了腰,后来,兼顾照顾爱他却身受重伤的十一子,巧云变了,每日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莲藕,风摆柳似的穿过街市,眼睛还那么亮,长睫毛忽闪忽闪的。眼神更加深沉和坚定。生活无论变得多么艰难,心中有爱,无所畏惧,日子总能熬出头。
只有两间草屋的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附近几条街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和袼禙及一张纸剪的鞋底样,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扎一锥,纳一针,锥子在头发里“光”一“光”,“哧啦——哧啦”,用很大的手劲。有时眼酸了,手困了,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她种的八棵榆树一年年地长,她一年年地给人纳鞋底,尽管一天三顿只有最糙最糙的米做的粥。此番景象,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看着大人们取下门板,一层一层的用自制的浆糊沾旧布,做鞋底,鞋面,那仿佛还是昨日的事情。光阴将我们身边的一位位亲人带走了,岁月静好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生活。
男主角,肩负重担,艰难跋涉,挺直脊梁。
靳彝甫虽然半饥半饱,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挂着一块小扁,上书“四时佳兴”。他有三块田黄石章。不论再苦,只要看到这石章,都觉得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可抱怨的了。当朋友有难时,他却毅然拿去换了钱救助朋友王瘦吾、陶虎臣。
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他是个卖果子的。专门给大宅子送果子。立春前后卖青萝卜。然后是白的像一团雪的香白杏,还有“一线红”蜜桃,再接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是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菊花开过,卖金橘,入冬卖栗子和山药。他竟然还能看懂名画的奔放严谨浑厚与秀润。也懂画里的风拂紫藤花乱。
景物的衬托使得人物的际遇直观形象起来,那时、那地、那人和谐统一。
《受戒》中有这样的景: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人融于景,简单的生活却包含诗情画意。
在《大淖记事》中写到淖,是一片大水,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不远就是王玉英的家。王玉英喜欢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它们使劲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又非常凄清。
一个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一个个日夜奔波劳碌却活得有滋有味的平民百姓,给我们启示:如果你找到了生活的美好,你一定过的十分美好,直到离开人世的那一日,了无遗憾。
种的菜总是很肥嫩水灵的薛大娘,虞小兰长得像一颗水蜜桃,皮肤非常白嫩,腰身、手、脚都好看。做茶干的连老大,善水性的陈泥鳅,脑袋像老式茶叶锡罐的“高大头”,勤劳的斋夫詹大胖子,普通的小人物在汪曾祺的笔下,有着平凡朴实的生活,如湖面上的涟漪,引起人的阵阵思绪。
最后我们来见识一下万人空巷,倾城出观的赛会。打头的是“拜香的”,后面是“挂香的”,接着是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龙、舞狮子、跳大头和尚戏翠柳、跑旱船、跑小车,站高肩,高跷,最后是跳判的。
这些民俗活动也都深藏在儿时的记忆中,淡淡的回忆,绵长的幸福回味。
好一幅风俗画 | 读《受戒》阅读,总是能让人看见自己。回味一下昨天,于是积攒新的动力过好现在,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