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承前启后的巨匠
一、死生之际
在重庆市梁平区的万竹山有一座名为双桂堂的寺庙,这座寺庙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原名福国寺,因为寺内有两株古老的桂花树,而改名为双桂堂;之所以称“堂”不称“寺”,据说与其由一座旧式学堂改造而成有关。双桂堂从清代到民国时期一直都享有“西南佛教禅宗祖庭”、“西南丛林之首”的赞誉,在今天的中国佛教界以及东南亚佛教界仍有着重要的地位。
开创这座双桂堂的是明末清初的高僧破山海明禅师。
重庆双桂堂破山海明(公元1597~1666年),俗姓蹇,名栋宇,绥定府大竹县(今四川达州)人。
海明的祖上是曾官至礼部尚书、少师、太师的明代“六朝元老”蹇义,但到明末时,蹇家基本已经没落,只能算是渝州的一个普通的书香之家。
据海明禅师的弟子们汇编的《双桂堂破山明禅师年谱》记载,海明四岁时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当时“疑其不慧”,十分担忧。但没想到的是,这个“笨小孩”后来有一天听到邻家有人念《金刚经》,居然就跟着念了起来,父母可高兴坏了,周围见到的人也是纷纷赞叹。
当年有岭南“獦獠”慧能听《金刚经》而起心学佛,如今有“笨小孩”海明听《金刚经》而立会言语,《金刚经》的威力还真是无穷。
不管怎么说,海明的佛缘算是从小就有了。
八岁时,海明开始进入私塾读书,十三岁时,父母就给他张罗娶了亲。古人结婚早,这海明的婚姻来得就尤其早,现在看来都可以算作是“童婚”了。
然而世事难料,婚后第二年,海明的父母便相继去世,没过几年,他自己也是“时常婴病”,这让年轻的海明觉得“世间俱属无常幻境”,随即就有了出家的想法。
十九岁时,海明安顿好妻子,辞别兄长,在大竹县的佛恩寺礼大持律师出家受戒,从此有了海明这个法名。不久师傅大持圆寂,海明便离开家乡,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游历求学。
海明的第一站到的是邻水县(今属四川广安)的延福寺,在这里,他听到慧然法师讲《楞严经》,对其中“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的说法很有感触,认为不受这个“轮转”正是自己出家的愿望和目的。于是海明很认真地熟读了《楞严经》,还把自己的感触和认识告诉了慧然。慧然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禅悟的潜力,就因缘禅语来“敲打”海明,但海明这时却“不能决疑”,没有从心底里领会。
错过了像隋唐时的祖师们那样以“机缘”来开悟的机会,海明心里多少有些失落,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我为生死来出家,何须更算海中沙。
无常杀鬼卒然至,锦绣文章乱似麻。
为生死之事出家问禅,却不能领悟禅机,理想很远大,现实很残酷,这使人心烦意乱,甚至有些惶恐了。
带着这份失落,海明东出川渝,来到了湖北。在这期间,海明还大病了数月,幸亏有位居士细心照顾才保全了性命,可见这时的海明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
湖北黄梅有一座破头山,这座山又叫做破额山或双峰山,唐初时,禅宗四祖道信曾在山上的正觉寺弘法,让这座山在佛教界有了不小的名气。为了继续修禅,海明也在破头山落脚,认真研习起了历代禅师的公案。
然而,钻研探究了很久,海明还是觉得不能开悟,按他后来的回忆录《破山明禅师语录》的说法,当时他翻阅“古人公案语录,一发如银山铁壁一般”,解不出东西来,看来,南宋以后大慧宗杲禅推崇起来的“话头禅”在海明这里也是行不通。
海明又在破头山上扎了个茅屋,开始学憨山德清那样静修起来。然而,一连三年,“草衣木食,一生伎俩搬尽,只是者些无意味底语,疑不自决(《双桂堂破山明禅师年谱》,下同)”,仍然一无所获。
“机缘禅”不懂,“话头禅”不解,“默照禅”不悟,前人的方法都用尽了,怎么办呢?难道要放弃不成?
为了理想,海明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下了决心,不开悟,不罢休,“以七日为限,克期取证”,为自己立下了明确的目标。
其实,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何尝没有遇到过海明这样的窘境,只是不见得都能做到矢志不渝。很多“鸡汤文”都在说,“不逼自己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真真正正做到在失落和逆境中逼自己一把确实是必要的,虽然不容易,但等实现理想的那一刻必然会有不一样的欣喜;退一步讲,即使后来没有成功,自己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问心无愧,也是值得。
“七日限”的前几天,海明尽量稳定自己的“不惊不怖”的平静心态,仍想以“默照”的方式有所收获,但到了第七天还没有进展,海明实在坐不住了,他来到悬崖边,做了一个孤注一掷的决定,“悟不悟,性命在今日” ,这个念头一动,一切浑然相忘,眼前山也没有了,崖也没有了,向前一步跨去,翻身落下了山崖。
海明的“逼自己”真可以用“狠”来形容了。
幸运的是,海明坠崖之后只是摔伤了腿脚而昏迷了过去。夜里,海明负痛醒来,一时间,之前的诸多疑惑、坠崖时的刹那所见、脚上的剧痛一齐涌来,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轮转”虽有,本心不假,顿时领悟了生死的禅机。
第二天,有位居士从崖下经过,发现了海明,很是惊异,开口就问“脚痛么?”海明这时哪还记得脚痛,心里的禅悟之喜早已盖过了一切,劈面回了句:“非公境界!”
海明的禅悟,既不是“机缘禅”也不是“话头禅”或“默照禅”的直接所得,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历。但究其始末,海明算是完整地修习了前人的禅观禅法,有了比较全面的禅学基础,这才能在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幸运”中终有所悟。
破头山,这个海明到达“死生之际”而开悟的地方,从此与他的名字密不可分,破山海明禅师,已然诞生。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