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3月10日

作者: 西山居客 | 来源:发表于2019-06-07 05:28 被阅读277次

          3月10号是个大日子,当然这是指美国时间,牵动着很多申请美国中学的家庭。对国内很多孩子来讲,申请是一场长似马拉松的赛跑,经历漫长的培训、考试、选校、面试、文书和一大堆杂事儿,一般情况下,3月10号意味着终点终于到来。

          在等着放榜的日子里,我确实不想在美国经历这个热闹。有朋友可能认为是焦灼等待,可是在一月底,女儿给我看一个个显示已经complete的申请系统,我真心觉得申请已经结束了。申请过程中曾经经历过的观察、思考和挑战,我觉得那就是申请本身,却完全不在这个结果。

    写于3月10日

          回国后其实一直在落实女儿回国读书的事儿。始终认为哪一种教育都有好,我们国内的教育、公立教育体系虽然饱受抨击,可是依然有非常好的部分。昨天在上海和好友聊天,说起这个话题,我们的结论很一致:就美国来说,好的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都有好,不必强求公立或者私立;就国内来说,好的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也都有好,其实也不必强求和纠结。中心词是“好的”,而不是后面跟的名词。女儿在北京读了五年小学,这五年的学校生活真的非常愉快,并进行了广泛尝试。以前没有很仔细思考过,在写文书的过程中,才发现女儿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兴趣爱好,音乐、足球、手工、科学、微商。当然,我们没有过任何成果或者可以作为成果展示的奖状。在写推荐信的过程中,老师曾经好心问我们是否曾经得到过什么有级别的大奖,我们真心没有过。只得过海淀区的歌唱、朗诵之类的奖项,最后决定不用海淀区是什么级别来烦美国的学校,于是放弃,裸奖。就这样了。好在申请的5所学校中,要以成果而不是过程来衡量的似乎只有一所学校,在波士顿当地赫赫有名的牛校。只有这所学校在面试时问女儿这些爱好中可有获过奖的,其余学校,觉得女儿这样广泛尝试,已经非常好。讲这个过程,是想说真的没必要将国内的教育妖魔化。其实如果没有女儿小学给予的广泛空间,我们在写文书时可能是无从下笔的。正是这些尝试,让女儿初尝成功、失败,知道什么是朋友、团队。当我们在文书中看到那些要表达的点时,真是发自内心地重新经历了一遍那些欢喜、感动和困惑。这些财富,是我们在申请中看到的,却是女儿的母校——清华附小给予我们的。所以,我对国内的公立教育还是很有信心的,也真心觉得女儿拿不到任何offer回国读书也是非常好的。大家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在美国的华裔小孩子大多数周末去上中文班;没有看到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和中国文化的最终割裂;没有看到有些华裔孩子身在美国,还是同国内一样辗转于各个辅导班。所以,没有乐土,是家长如何认知的问题。乐土不在某地或者某种形式里,在人的心里。首先是大人的心里,然后才是孩子的心里。自己没有却去强求孩子是徒劳的。留学不应该是一场搬运,从国内到国外的搬运,它只是学习和体验的过程,换言之,是一种生活和教育方式。我们经历了一个充满变迁的时代,从农村搬运到城市,从平房搬运到楼房,现在又觉得好像不对,又有人从城市和楼房搬出。地理和环境变换有作用,但不是移山填海。真正移山填海、创造快乐的,是内心的成长和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国内的公立没那么差,国外学校也并非万灵药。

    写于3月10日

          从江西经上海到东北,3月10号还是来了。女儿之前没有收到任何offer,可是2月份她的小同学已经颇有一些offer在手,估计还是有点担心。我们的3月10号晚上,美东的早晨,女儿告诉我她申请的学校给offer的时间(学校发offer时间是不同的),我看了一下,只有第一所是北京时间的晚上10点出,我可以等,此外都在后半夜,我不想等了。第一所学校是女儿很心仪的,我们去面试那天刚好是女儿生日,这所学校也是我们到波士顿以后最初打动女儿的学校之一。我们没有选择任何一所波士顿以外的学校,因为非常喜欢波士顿。当时和女儿经历过一些比对,我们确定了申请的原则:一是只申波士顿的学校;二是只申请不比国内能上的公立学校差的学校。这样圈下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学校济济一堂的波士顿,其实对于国际生来讲,可以申请的好高中还是颇有一些,但是好初中其实是屈指可数的。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好多好高中是9-12年级的,二是即便是5-12、6-12、7-12年级建制的学校,即便他们在高中段招国际生,在初中段也是不招国际生的。这样的学校不少,比如Winsor、比如Nobles等等。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从基本道理上讲,美国人认为初中阶段的小孩子应该和父母在一起,而不是出来住校或者住寄宿家庭。即便招国际生,基本也要求必须至少和父母一方住在一起才行。大家可能对有一所学校印象特别深,就是Fay School,之所以闻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很不错的可以寄宿的初中。可是在当地人心目中,并不以为它是极好的学校。在当地,我从未听人将Fay和一些牛校相提并论,估计是在初中寄宿的特色上做得比较好。这和Nobles和BB&N这样的牛校,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在招收国际生的学校中再删掉像Fay这样只做到初中的,基本波士顿的学校所剩无几。那时曾经想过,要不要以这样的原则申:不申差的、不申只到初中的、不申波士顿地区以外的。曾经和做顾问的朋友聊过,基本觉得我们这样的申请思路很疯狂。但是最后,和女儿经过几次讨论后,我们决定就这样做,我们决定的依据在于:国内教育也很好,女儿在国内也有自己喜欢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所以到最后只申请了5所学校。这5所里,1所牛到已经不抱录取希望,1所女儿认为和自己的程度并非完全匹配,即便拿到offer也还要考虑去不去。所以真正喜欢并有效的只有3所,3所里有两所初中部从不招国际生,如果女儿被录取了,将是初中部唯一的国际生。只有一所在初中部有国际生,但是比例是这样,全校16个左右国际生,初中部只有两个,其余都在高中部。回想到这里,觉得波士顿给初中的国际生的选择,真的少之又少。

          估计这也是我一回来就落实回国读书的原因,如果清楚现实情况,当然知道风险系数,当然要有备份方案。在备份方案并未清晰的情况下,3月10号,就像波士顿的这场春天里的狂风和雪,铺天盖地地来了。

    写于3月10日

          北京时间晚上十点,波士顿时间早晨九点,第一份通知准时到来:女儿居然拿到了那所几乎是唯一可能名正言顺地招收初中国际生的学校的录取通知!Congratulation,最美丽的英文词汇之一。有这一份offer已经很好。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感谢女儿的老师们,附小的老师,新东方的老师,现在学校的老师和校长。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所有朋友,让这个冒险的申请方案得以成全。

          一觉醒来,已是天快亮了。女儿告诉我,初中部不招国际生的一所学校破例录取她了。之前的那份offer给我的是踏实和安稳,这一份真的让我狂喜。这里有太大的激励,这所学校是女儿9岁时到波士顿就喜欢的学校,贯穿了她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她真正的dream school。我们只是在不想留遗憾的状态下申请的,没想到每一个梦想背后,都有推动它的手。相信完整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女儿,会更加相信人的善意,会更加相信梦想的力量。希望有朝一日,她也能、也愿意成为助力别人梦想的人。

          至此,3月10号的大幕徐徐落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夜。狂喜持续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后来我又看到了女儿发过来的2个学校的拒绝信。其中有一封是那所牛校的,我倒真的很欣赏他们的风格,不同于很客气的说辞,他们清晰解释不录取的原因。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打击,而是负责任。让孩子和家长都了解为什么被拒,如果这还是自己想要的,要从哪些方面去继续努力。

          这篇根本不是在谈什么攻略,了解我们的朋友知道我们从不干这个,只是想展示这个申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的真的很多,并不是人们常常说的那些技术手段,如何刷分,如何面试,如何准备文书。其实更多的,它会让你见到一个非常完整的逻辑体系,让你见证梦想(如果你有),让你看到真的有善良无私的人,让你更加相信社会公理的力量。这些,远超过技术层面。我们太执迷于技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灵巧的,可是我们与伟大成就沾边儿的几率似乎越来越低。社会和人生需要理想,需要有原则和坚持,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可是那样的立意,就让人乐此不疲。

          这个3月10号过去了,每一年都有今天。愿每一个今天,大家纠结的都不是录取结果,而是回望来时路,看我们一路艰辛也一路辉煌。再次祝小伙伴们顺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于3月10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op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