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道德经》(34)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7:56 被阅读18次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这里的断句方式与传统方式有所区别。道常无,道作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源、本体,是无形无相的,不是有时有形有相,有时无形无相,不是这样的,而是一直都是无形无相的,因此被老子用语言表述为[道常无]。名朴。这里,老子为无形无相的道有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朴。什么是朴呢?朴的本意是指尚未加工的木料。

    也就是说,朴,没有添加任何人为因素,完全是自然天成的状态。[道]也是如此,无形无相的道,同样没有任何人为的影响因素,是自然朴素的,这就是道的本色。

    虽小,天下莫能臣。无形无相的道,至为精微,因此说其为[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道无形无相,所以虽然其至为精微,但同时又是其大无外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是在道之中生化显现,没有例外,所以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道作为其臣属。恰好相反,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臣属于道。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候王,即[意识心],当我们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内在,致虚极,守静笃,安住内心深处的宁静时,就会逐渐进入深沉的定静状态,这种状态下我们去深入体会、体悟自心的空静,就会在某一时刻蓦然契入到自然朴素的本心之中,那自然朴素的本心,即是道心,见此本心,名为见道。见到本心之后,就时时刻刻安住于本心之中,这是[守本真心]。当我们能够[守本真心]的时候,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像宾客一样与主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主人也像对待宾客一样,任其自来自去,来时不拒,去时不留。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个时候啊,[天]与[地]就相合了。六十四卦中有一卦为[地天泰],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天者,阳也,心也,神也,地者,阴也,身也,气也。天地相合,即是身心高度融合、神气高度融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气血、气脉就会非常通畅,修行者就会感到整个身体百脉畅通,心里非常清明,头部也很清凉,就像有清凉的甘露从头顶降下,滋润着整个身心。[民],即念头、情绪、情感、思想等,这时候呢,也不需要刻意去命令它们,它们自己就会自然地恢复到和谐宁静的状态。

    始制有名:[始制],即[道]从无形无相的本体状态[显化]为有形有相的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要[一]从无形无相的道之中显化了出来,就会被冠以某个名字以认识它。比如[一]就是一个名字,对于这个[一],古人又称之为[太一]、[太初]、[太极]等等。有了[一],再次分化,就有了[二],古人又称之为[阴阳]、[两仪]、[天地]、[清浊][动静]、[刚柔]、[玄黄]、[奇偶]、[乾坤]、[春秋]等等。

    对于无形无相的[道],老子说,本无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本章老子还为[道]起了一个新的名字[朴]。其实老子的本意,并非是要为[道]起这么多名字,因为[名字]越多,人们就越容易执着于各种各样的名字,而难以理解老子的本意。老子的本意是什么呢?老子的本意,是希望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到[名字]上,而要把注意力直接放到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直接用心去体会、体验、体悟我们生命深处本有的道。道,就是我们的生命,道,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命,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这个身体,这个名字,这个自我,反而并不是我们的真生命。老子希望我们穿透这一层又一层的假象,去发现自己生命的真相——那个无形无相、无生无灭、生生不息、玄妙无尽的道。可是《道德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又有多少人真正听懂了老子想说的话呢?在那个只能用毛笔在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表达的年代,老子无法像现代人一样动辄就十万字、百万字地创作,老子只能把他所体悟到的大道以及修道悟道的方法浓缩在五千言中。这在那个年代,承载着五千言的竹简加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量。以一副竹简200字计算,也要写上25副,以我这柔弱书生的体力,估计是抱不动这一大部“简书“版的《道德经》的。

    大道是如此地难以理解,而对于大道所化生的事物,就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了。对于[一]的认识就已经开始分化,对于[二]的不同认识就更多了。更不用说后面的三四五以及万事万物了。所以说,[始制有名]之后,就更难认识大道之本体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名],人们就会对其[名]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形成不同的判断,不同的判断就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就会决定不同的选择。当人们无法统一认识的时候,冲突、矛盾、纠纷、斗争就产生了,世界由此陷入了纷争之中。这哪里还能去接近大道呢?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因此老子告诫说,[名]产生了之后,智慧的人要懂得[知止]。比如,对于修道者而言,要明白有形有名的事物,皆是从大道中化现出来的,修道者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放到这些有形有名的事物上面,而应该放在无形无相的大道本体上面。如果发现自己陷入到了有形有名的事物中纠缠不清,就应该及时生起警觉,及时停止纠结,使注意力重新回到大道本体上面。也就是说,要重新回到[守本真心]上面,而不是继续放纵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迷失于其中却不知道返回。对于修道者而言,除了[守本真心],其他的一切,都是[名],都需要及时地[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知止,知返,及时地返回到[守本真心]的状态,就不会陷入到危险和困境中。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道、真心,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对于江海一样,是我们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江海之所以不会枯竭,是因为有无数的河流不断地汇聚到江海之中。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同样是因为大道在为我们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因此,只有我们时刻保持着与大道的深度合一,才能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无穷的活力。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观《道德经》(3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xn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