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很有意见,统治基础不牢,而官僚贵族阶层往往成为其中政令畅行的障碍。政令不出紫禁城历朝历代都会出现。

盘庚继续怎么说?
原文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这句话中有“你”、“我”。
荒,是恕的反义词,恕是什么意思呢?以己量人,以自己的心推别人的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跟现在的用法宽恕是一致的。
不是我荒废前人之德,是你们自己舍弃德而不勤勉,不悦从于我。
惕一作施。惕有悦的意思。如果写成施,施《释文》注释说善。
在刘仲敬先生的《经与史》一书中提出商人的德行银行的概念。商人通过向祖先与神大量献祭,来积累德的量。听着有点我们现在行善积德的说法,不过商人行的不是善,而是大量的人献祭。

这些商人猎捕过来的人成为德行银行的货币,换取祖神的启示。
盘庚大概认为众臣透支了银行。
原文 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有批评,就有安抚。打一棒子,收一收。上一句话重,这一句柔了一些。
成语“洞若观火”就出自这句话。
观读作爟,这个是不注释怎么也想不到的,爟是古代祭祀袚除不祥所举的火把,也可以理解为火种。《周礼·司爟》注解。拙一作炪,火光的意思,。
我就像爟火之微光,意思是没有赫赫威名,所谋划追求的只是让大家安居而已。
不过此句不是没有其它解释。参见李振峰《"予若观火,予亦拙谋"解》,直接追溯到商代新年改火的习俗,释文透露出来的气氛也更为凌厉。

这里也能看到,断句对意思的影响了。读《尚书今古文注疏》就用注疏上的断句来。《尚书》作为中国文化源头之一,一字一句都隐含了过去的密码,第一次读,略其大意,混个脸熟。
原文 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啬,乃亦有秋。
又出现一个成语:有条不紊。
纲的意思跟现在理解的没有太大差异,源头《说文》解释为维紘绳,都是丝旁。以纲比喻政治,纲举目张,张之为纲,理之为纪。
盘庚的意思是众大臣,你们应当遵从我的教令,就像纲之有纲,纲举而纪不乱。就像种田,实心用事,才有秋天的丰收。
用比喻来说理,好处是形象,但逻辑上不严谨。中西文化的区别之一。
原文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
前面说积德,这里就出现积德。文化母体生生不息。
注疏直接翻译了整句话。我简单重复。
你们能去掉你们傲慢从康的心,真正给民众以实惠,这样对于婚姻、僚友才可以说你们有积德。
这是应对当时诸位大臣不想要迁居的,说积德给民众、婚友,那是来虚的。婚友可以说是人际亲密关系的集合。
如果当时有刷墙广告的话,盘庚大概会刷上:迁都才是硬道理。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