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散文想法
三国志 | 成就黄巾的两部书 熹平石经与太平经

三国志 | 成就黄巾的两部书 熹平石经与太平经

作者: 吟游的羊Shawn | 来源:发表于2021-02-08 17:26 被阅读0次

开讲前,先对昨天的内容做一点补充。

曹操从济南相平调到东郡太守后,没有赴任,而是闭门读书打猎。可是曹操并非裸辞,而是“乞留宿卫,拜议郎”。宿卫是皇帝的宫廷卫队;议郎是皇帝的高级顾问。这两个职位虽然没有太守级别高,但是有三个好处:处在政治核心,常常见到皇帝,工作十分清闲。

因为处在政治核心,曹操既保持了对时局的判断力,又结交了大批高级官僚,而且远离了地方的动乱。因为常常见到皇帝,曹操才有机会被钦点选入“西园八校尉”,参与国家核心事物。因为工作清闲,曹操可以三天两头请假,有大把时间读书打猎,反省思考,规划人生。这些都是曹操成功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正式讲今天的内容——黄巾军。因为大家对黄巾和张角太熟悉了,我想换个角度,聊聊两部对黄巾军产生重要影响的经书。

第一部书,准确讲是刻在石碑上的一套书,叫做《熹平石经》。前面我们说过,汉朝有“五经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授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可是两汉有著名的“古今文之争”,加上东西汉一共四百多年时间,市面上流传的五经版本五花八门,相互矛盾错漏。于是汉灵帝下令名儒蔡邕带着一众儒生校正五经,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上,立于洛阳城外太学讲堂。石碑刻成后,每天都有上千辆马车拉着儒生前来观看和临摹,真是当年的一大盛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到好奇,热衷卖官鬻爵的汉灵帝为何会做如此文雅之事。一方面,这件事其实是时任议郎的蔡邕主动向汉灵帝提议的。(顺便一提,蔡邕早年也受到桥玄提拔,而且和曹操是好友。)另一方面,汉灵帝之所以批准,其中也大有深意。

前面说过,东汉后期有两大势力长期敌对,分别是外戚(皇后的外族)和宦官(皇帝的内臣)。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宦官开始压倒外戚。朝廷中外的大臣为了自保,纷纷寻求宦官的庇护。

可是朝廷里也有一些官员耻于和宦官为伍,这其中的领袖人物就是太尉陈蕃和司隶校尉李膺。他们常常公开和宦官集团作对。与此同时,因为宦官垄断了朝廷内外的官员任用,大批(寒门)太学生入仕无望。于是,这些太学生纷纷支持陈蕃和李膺,声势浩大,朝野哗然。当时舆论称之为“清流”,隐隐成为外戚和宦官之外第三股势力。

为了打击以清流为代表的官员和儒生,宦官集团发动了两次党锢,杀死,抓捕和驱逐了大批官员和太学生。汉灵帝批准蔡邕校正五经,刻立石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实际上,《熹平石经》的雕刻一共花费了八年时间,刻成之后也确实得到了儒生们广泛的支持和好评。丛这个意义来说,汉灵帝通过《熹平石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流和太学生的不满。

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蔡邕又遭宦官集团诬陷,差点弃市。幸亏有一位正直的中常侍(宦官首领)叫做吕强,暗中操作,改为将蔡邕发配到朔方郡(今山西省太原市)。关于蔡邕发配后的故事,简直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这里先不表。总之,因为这件事,汉灵帝企图安抚清流的想法还是失败了。这为将来的黄巾军起义埋下了伏笔。

再说说另一部书——《太平经》。根据(后汉书 襄楷传》记载,于吉是汉顺帝时期人,写《太平经》的作者。后来张角无意中得到了这本天书,兄弟三人修习其中的道术,这才创立了太平道,建立了黄巾军。

这里面大有问题。从汉顺帝到孙策斩杀于吉,中间隔了八九十年,这样推算于吉难道活了一百多年吗?而且为什么黄巾军势头正盛德时候,于吉从没有露过面,反而等到黄巾军覆灭许久之后才现身于东吴呢?

我推测有两个原因。第一,《后汉书》成书晚于《三国志》,作者是南宋(南北朝时期南宋,并非北宋之后德南宋)范晔,距离三国时代太远,史料难免失实。第二,方士和神仙家本就喜欢自诩长寿,不足为信。另外,根据于吉的活动轨迹,我推断写《太平经》的是真于吉,孙策斩杀的是招摇撞骗的假于吉。

再说说《太平经》的内容。简单来讲,无非是黄老思想,汉儒阴阳五行说,以及谶谣等思想的糅合产物。书里有以下核心内容:天人合一,天和人一样也会生病;人的病可以影响天,天的病可以影响人;君,臣,民共同组成天下,天下非君王一人的天下;有天命之人死后会成仙,无天命之人行善积德也能成仙。此外,《太平经》还详细介绍了天上的神仙体系,其实就是照抄的汉朝政府制度。

张角就是靠着以上内容,在各州各郡县召集了大批信徒。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张角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几十万信徒在全国各地同时发动反叛。张角和两个弟弟自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他还将黄巾军划分为三十六方,每方设有渠帅。因为头戴黄色的头巾,朝廷称他们为黄巾军。

从这里我们又能看出一些古怪。张角的口号里有一句“岁在甲子”,而且黄巾军起事正是在甲子年。(中国传统历法,六十年为一甲子,甲子年是第一年。)这说明黄巾军绝不是一群挨饿受冻的老百姓自发产生的偶然行为,而是很严密充满计划性的有组织行为。另外,我们从黄巾军体现的五行思想(黄天取代苍天,表示黄巾得到了土德,顺应天命取代汉朝天下),谶谣式的口号,严密的组织(三十六方,每一方设有渠帅,约定好在同一天起事)等都能看出,黄巾军的首脑人物绝非农民首领,而是精通文学甚至有从政经历的(中下层)官吏和儒生。据说当时洛阳和许多城市的官府大门上都被人写了“甲子”两个字,我们甚至还可以推断出,黄巾军实际上在各地还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暗中支持。

综上,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时间线。

汉灵帝时期两次党锢造成了中下层官员和寒门儒生对东汉朝廷的失望和恐慌。《熹平石经》短暂缓和了清流派的不满,可是很快让这些读书人更加失望。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了遁世隐居(就像后来的庞德公,司马徽,诸葛亮等)。也有一部分人,以张角为代表,暗中策划颠覆东汉。这群人明白百姓是社会的基础,一方面他们通过食物和医疗救治百姓,一方面也给百姓灌输“东汉气数已尽”和“只有黄天可以拯救你们”这样的思想。等到时机成熟,他们挑选了即将到来的甲子年作为行动时间,这样既更能体现“天意”,又方便各地同时起事。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大家学习历史带来一切启发和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志 | 成就黄巾的两部书 熹平石经与太平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vx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