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梦游: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 堂堂君 | 来源:发表于2022-01-20 21:13 被阅读0次

    五十回:凤姐儿笑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众人听了,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芦雪广联诗,倒是不识字的凤姐起了个头,她这一句是很有味道的,下面也有众人的中肯评价。“粗”的意思,是平常话,流于浅象,是表面上看。跟前文的刘姥姥一样,“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刘姥姥这话很粗,很乡下人的平常白话,她这三句虽俗,但既押上了韵脚,且说的合了鸳鸯手中的牌样,这是很不凡的,只不过刘姥姥这话没有任何想象空间,虽实在,空得很,跟诗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凤姐这句“一夜北风紧”,几个粗词组合在一起,那就不一样了。冬日的夜晚,暖和和地歇着,门窗紧闭。外面吹着呜呜呼呼的北风,冬青的园木添来簌簌声响,也不知外面到底什么模样,下雪没下雪,云层厚不厚,月是否又亮又冷,照在夜晚中,是个什么样的景况,穷苦人家如何,富贵人家如何,守班值班的人如何,羁旅漂泊之人如何,等等。不会出现探看,留下了不尽的想象空间,夹着说不完的情意,引人遐思。

    后面宝玉作了一首乞红梅诗,说到起头一句是“酒未开樽句未裁”,黛玉摇头笑道:“起的平平”。平平二字这还照顾他脸面了,毫无味道。后面这一句“寻春问腊到蓬莱”,我本来是不懂的,后来偶然发现别人的讲解,也稍微明白了。宝玉乞红梅的地方是妙玉的修行住所——栊翠庵,蓬莱是仙境喻栊翠庵,春为红,腊为梅,主旨就掏出来了,且不直白,给人留味。怎样寻,怎样问,蓬莱者何方,引人入胜。

    这种方式是一个很普遍很不俗很有门道的传统思维。诗、文皆如此,起首勾引人有探索读下去的兴致,结尾留下不尽的意味。像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大差不差。诗文我都不懂,寥寥感受一点,不妨回过头来去看看省亲别墅,即大观园,互相参考着理解理解。

    十七回:(正门之外,贾政)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欢喜。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

    这大概是私人家庭园林的一种布置格局,国人好讲究寻幽访胜,以闲适的心态去探求胜景,层出不穷,总有惊喜,才有味道。跟皇家典范不同,皇家展示的是大家威严,气魄中正,壮丽大观,不过皇家的后院园林,也是这么个模样,取的是居家的淡雅自然,虽是在重重墙垣之内,仍旧能够享受到自然山林的野趣。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妙道自然等思想,融入了园林之中。所以里头的山石水木,一概取自然之味。

    在这点上,就跟那一种诗是一样的思维方式,为了引人入胜,且不至于一眼观尽,索然无味。这就跟留白有些像,但又不完全一致,都是为了有想象空间,但留白只是为了留下一大片的想象,任你发挥,思也无极,想也无极。而一带翠嶂,既是为了让你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又能使你生出进一步探求的意向。准确来说,就是为了藏,以形成出乎意料无穷无尽的错落感。就好像面临一段江河,一带山峦,你只能看见眼前,前后是个什么模样,你要自己去探寻,只有亲身近前才能知道答案。否则一派平原似的,了无意趣。

    但是并非讲平原就毫无意味,有时候需要转换一下视角,假如正巧有座山头,登高望远。衣袍猎猎,负手而望,云在眼前,草色弥远,村落依稀,正所谓“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那是另一种雄浑的气象。或者牛羊不尽,或者军旅列阵,不仅非是没有味道,反而能够在心底激发另一种壮阔,极为不凡。正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为大观。

    看景写诗有藏法,藏有藏的趣味,直却也有直的味道。香菱学诗那回,她说:

    “我看他那《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直白地描述(后边两句倒也并非全然直白,把无边与不尽抛去后,意味大减),但就是韵味无穷,要么意境渺远,要么气势逼人,短短十来个字,似乎从古到今也说不尽似的,看它也看不尽,回味也回不穷,真让人如痴如醉。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面倒也罢了,后两句要人命,那股子扑面而来的情味,直往人心眼儿里钻,挡也挡不住。有一首《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又比如书中提到的《关山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描人描景描情,真是......(词穷了!)

    黛玉的诗,情景交融,借物言情,那才叫一个动人心魄。那首《秋窗风雨夕》,无限悲感落寞。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那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戚呜咽,不尽惆怅,引人泪落,心上难安。

    欧阳修《秋声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秋季是萧条肃杀的季节,兼之天气由热转凉,那一种感受最是明显,像黛玉这种人,感受尤其强烈。金风细细吹人冷,秋雨绵绵断人肠,在这种时候,一腔的愁绪悲感,全都被勾了出来,痛人肝肠。黛玉蒲柳弱质,逢着秋天,那真是一场灾难,因为秋季,一如同欧阳子《秋声赋》所言,尽是杀气,凛凛金风专杀木气。

    这时的情怀,像绵绵不尽的秋雨,格外缠绵动人,诗中之泪,也似乎浸透了书页,悲凉难奈。

    不懂归不懂,感受还是能感受的,不过太伤怀落寞终归不美,以我很喜欢的一首振奋点的词收个尾,宝钗所作的咏絮词,《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垠,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秉烛梦游:便引诗情到碧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lecrtx.html